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47182
大小:7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字数4776阅读22735评论29喜欢79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孑盾异常尖锐。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乂主张抗金恢复国土。至南宋败势已难挽冋,他就不再谈论抗金问题了。(背景)他的理论体系具冇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加强对农民的统治。并且他还大力宣扬韩愈的道统论,他的哲学成为从南宋到明清的止统的官方哲学。一、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是离开物休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他所讲的
2、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木原则,把封建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神秘化,赋予口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加以条条框框的束缚「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点类似与柏拉图的理型-现实论,但是有明显有所不同。因为他还提出了,虽然每种事物都各自各口的理,但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木的整体的理的内容。他称这个最根木、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理、智这种封建社会的道徳规则。他将仁义理智这些道德属性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说成是口然界四时变化的固有规律,强调其永恒的性质。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了整个
3、太极。太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力物只是他的分别的整体体现。他为了说明这个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力川”类比。据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物的根木;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截然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他认为,从事物来讲,理气是不相离的;但从根源上來说,理在气先。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而非时间上的在先。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虽然都具有那整个的理,但是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齐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的影响,就有偏有全。“论万物Z—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Z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
4、同。”前面一句是说方付与万物Z初,理同气异;后一句是说,万物得气Z后,理受气影响,表现有昏又明,有开右塞,故理近气异。朱熹说思虑营为都是气的作用,也就是说心也是气的作用,心以气为存在条件,产生于形休之后,更在理之后。朱熹说“心之理是太极,心Z动静是阴阳”,心所要认识的对彖是本来就存在于心屮的理。“所觉者心Z理也,能觉者气Z灵也”,心的知觉作用是心借以认识心中Z理的一种机能。朱熹肯定了对立的普遍性,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一物Z内也包含对立。但他所讲的对立都是静止状态的对立。他承认正反两而的交互作用是变化的原因。但他同时认为,
5、对立面相互对峙,并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且永远不会相互转化。不过,他提到了“心”是例外的,他说「唯心无对”,心乂成为绝对的东西,朱熹虽谈理气,但也把心看作一种相当重要的东西。二、“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论他讲格物致知,将其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段是“即物穷理”,就事物加以尽量研究;第二段是“豁然贯通”,大彻大悟,了然于一切Z理。朱熹认为“务博”“务约”都不能求得最高真理,”务约“为陆九渊一派,陆九渊主张”先立乎其大者笃反对渐进的积学;“务博”为吕祖谦及陈亮、叶适一派,这派主张从事实出发解决具体问题,因而
6、注重力史研究和制度考订,反对玄虚的顿悟,朱熹认为“务K'一派和比“务约''一派更加糟糕。务博与务约,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神秀和慧能的偈语Z争。“格物致知”,朱熹认为心中本来含有一切Z理,所谓格物不过是一种启发作用,通过格物的启发,心就能认识自己木来固有的理了。朱熹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实质上是为他的伦理学作哲学上的论证。其“行为知之先”,知是知理,行是行理,知行“相须”是以所知的理来指导行,以所行的理来启发知,归根结底是统一在理上。“顺理以应物”,以不变应万变,“立理以限事”,而非“即事以穷理”。他提出儒家经典屮字字是真理,句句是规律。他
7、最受人诟病的就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圣人能够正心诚意、复尽天理,不能正心诚意、有一点人欲的就是凡人,这种灭人欲朱熹的这种方法论影响非常深远,戊戍变法时严复在看到其缺点的同时,认为它的方法论的基本面是对的;胡适在反对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的同时,称赞程朱穷理致知的方法论为科学方法。三、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伦理学说与历史观朱熹认为“天地之性”就是理,因为理是至善的,所以天地之性无右不善;“气质之性”,人之性则有善有恶。他用气禀的清浊来解释天生就有贤愚的区别,这种理论我认为是一种等级宿命论、人性二元论。同时,他强调各个阶
8、级应该安于其位,这样的社会才能和谐。他从心的体用关系说明人性问题,心的木体,也就是“天地Z性”,心的用,也就是“情”。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道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叫“人心”人心”“道心”的区别是朱熹对于《尚书I大禹谟》屮所讲的“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