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40708
大小:5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试论英语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英语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的关系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虽然在整体上教育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然而,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各种考试仍然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就英语这一门学科而言,从初中升学考试到高考,再到大学的四六级等级考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不过是各种应对各类考试的考试技能,学生和老师的H标定位于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甚至希望通过一些考试经验获得一定的技巧,通过走捷径的方式获得高分。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忽略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学习的意义局限于应对考试,失去了其沟通交流的功能。主要涉及在学习英语的过
2、程中,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多方位学习使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得到长远及全面的发展。关键词:知识积累;学习过程;多方位教学;语言运用一、教学现状现如今,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英语教学不免走入一个极端,即为了适应中、高考的考试要求,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牛在获得高分的同时,语言运用能力却趋于薄弱。课堂教学不免陷入单一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灌输的知识不能得以活学活用,那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西方的教育观从小就注重培养学
3、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纵观东西方教育的特点,两者相辅相成,互而补之。我们值得思考一下两者教育理念的差异并探究•下该如何权衡两种教育理念,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二、多方位教学法多方位教学法是一种从学生语言学习特点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社会与师生之间互教互学,以开放的模式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师充当发起者,学生充当参与者,但两者都是主动者。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官性强的多方位教学法,让学生喜
4、爱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英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环境,因此,就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流利的英语口语与语言语调的学习、纠正和训练是分不开的。教师耍在语咅基木知识理论传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纠正语音发咅,注意连读、弱读、爆破的语言发音方法等。通过学生不断地模仿、发音对比、语音纠正,从而形成有效的发音习惯,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好学、知学、乐学的精神。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
5、来训练学习的语音语调,比如说举行绕口令比赛、给原声电影配音等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尽量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并把英语教学中的三要素,即主体、客体和环境维相连成一条纽带。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的创造也是必要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可多注意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给学生一个自然掌握英语的学习机会。在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听力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能得到提高,并且学生用英语交流,思维的习惯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逐
6、渐形成的。同时,语言学习也离不开语言大环境的熏陶。因此,在学校里创造一个英语学习的大环境是可行的,例如,开设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校本课程;经常创办英文歌曲比赛、舞台剧等英语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动力。另外,语言学习的另一个目的还要获取一定的文化信息,因此,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在课堂上设计。学生要学会阅读,筛选有效信息,了解文章大意及作者意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将自己获得的信息据为己用。首先,学生要意识到,获得信息的途径是多种的,不
7、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师、课堂和书本,学生要能够从校外各种传播媒介中不断获得各种知识信息,并能消化吸收,最终带入课堂。从这个层面上说,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一个知识源点,都有可供其他学牛学习的地方,从而使课堂成为教学过程屮可互相共亨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信息交流中,实现民主参与互助及合作。最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多方位教学法。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教师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只有教师
8、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参考文献:[1]胡春洞•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张正东•语言知识是外语教学的立脚点[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04)・[3]凌霄燕•着眼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注重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屮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04)・?编辑鲁翠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