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13669
大小:1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浅谈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创造、保存、传播文化的基础手段。小学语文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力求抓住汉语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性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认识汉语的悠久历史,懂得它的源远流长的同时,进行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和运用,让学生掌握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一、观察、理解,引导学生巧记生字词在学习字词时,让学生辨别字
2、的形、音、义,讲出汉字的特征,不能只机械、呆板地记某个字。让学生理解汉字不仅是由横、竖、撇、点、捺、提、钩等七种基本笔画组合而成,每个汉字都饱含线的艺术,形体匀称,给人以图画美的感觉;而且每个汉字都有表情达意的准确度和精细性,因此,应启发学生主动进行辨别、探讨。小学常用记字方法有:根据形声字特点,按字形结构,换偏旁、加偏旁、减偏旁、编谜语等等,实际上在教授生字时,还可以根据生字的特点来总结更多的识字、记字方法。如在学习“辩、辨、辫、瓣”这一组形近字时,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我让学生采用先观察字形,再理解字义的方法来记字,结果学生们总结归纳出:“辩”指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
3、争辩、辩论”,所以中间是“言字旁”;“辨”指根据所看到的现象来区分,如“分辨、辨别”,所以中间是“一点一撇”,就像眉毛和眼晴;“辫”通常指编织在一起的,如“发辫、辫子”,中间就是代表编织的“绞丝旁”;而“瓣”与瓜果、植物有关,如“豆瓣、一瓣”,则中间是“瓜”O通过这样的记字方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几个字的用法。还如“暮、幕、墓、慕”,“荧、莹、萤、萦”等字也可用这样举一反三的方法来进行记忆。一些笔虺较多的字如“赢、嬴、羸、嬴”,则可用分部分的方法来记忆。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迅速地增加字词的识记和积累。汉语字词的丰富、语言的优美、同音字、多音字、同义词、近义词区别的细微,在世界上
4、是罕见的。在记忆生字的基础上,应指导学生把词语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來理解,从而体会出汉语的丰富多彩,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二、阅读训练,促进句段的理解、积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必须多读,通过阅读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面对一篇好文章,首先要结合内容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通过范读、配乐朗读、学生个性化美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使学&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在指导阅读时,可按“初读、细读、深读、熟读”这四个层次进行,初读即通过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多读
5、,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语言特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细读时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想,边想边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抓住关键字、词、句、段,把课文读懂、读透。深读要深入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生动性、准确性。如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一文中“我不开灯,乂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这句话,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自然体会到这句话中“织”字用得极传神。季老用了一个“织”字,不仅把枚幕降临的过程写得极富情调,而且更衬托出此时此刻作者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熟读就是引导学生反复熟读、记忆课本中的精彩片断或重点段落,甚至整篇课文,需要学生H
6、积月累达到灵活运用o在阅读的同吋,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主动意识。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或背诵突出中心的句段,带动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并长期坚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吋,采用听写、摘抄等积累方式,并适当地安排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改写等。这样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积累,就会为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打下良好的基础。三、读写结合,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训练中,理解和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句段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也就是组词、造句、写段成文的运用,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这些训练能给予学生很好地运用
7、语言文字的空间,促进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1、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语言,指导片段仿作,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有很大帮助。如《观潮》一课的第四自然段:“那条口线很快地向我们移來,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横贯江面”、“口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几个词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用“山崩地裂”突出大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