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33423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门诊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重点【临床医学参考论文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学论文•门诊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重点【关键词】门诊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笔者从事糖尿病治疗1年余,接诊糖尿病患者5000余人次,所接诊患者涉及各个生活阶层,其糖尿病相关知识水平基本代表本市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笔者在门诊工作中,深感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匮乏是致使代谢异常难以控制,甚或在短期内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故笔者认为,门诊治疗占据糖尿病治疗的绝大部分时间,作好门诊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对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患者常见问题谈门诊糖尿病健康教育重点。1使患者
2、认识本病的发病基础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生存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因咦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累及全身各个脏器的内分泌代谢病,发病机制不明了,目前世界上尙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要求接诊者鼓励糖尿病患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去接受正规的终身治疗,避免心存侥幸相信不负责任媒体的虚假宣传及某些惟利是图行医者的游说,使用所谓根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灵丹妙药,致使血糖难以控制或发生低血糖來诊;亦有血糖控制较好却发生其他不良反应者。接诊者要认真、耐心地作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了解本病虽不可根治,但如果控制良好仍可享
3、受正常人的寿命〔1〕,树立患者接受正规治疗,终身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2治疗糖尿病不仅是降低血糖糖尿病治疗的冃标是防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避免和减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保证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接诊者应使患者了解:急性并发症是患者血糖控制较差,并在某些因素下发生的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常对患者造成致命威胁,故须在医师指导下正确应用个体适合的降糖药物的同时,及时祛除急性并发症的各种诱发因素,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除与血糖高有
4、关外,血月旨、血压、血流变等的异常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故降糖同时尙需服用合适的调脂、降压、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从而达到控制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目的。且要求医务工作者在选药时,尽可能选用患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药物,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达到治疗日的。3对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有正确认识门诊糖尿病患者中,不少人认为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可以治本,同时副作用小,故摒弃正规治疗,寻求屮药偏方。中医中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治疗糖尿病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深入硏究甚少〔3〕;目前山场上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品种繁多,但良莠不齐,且有在
5、其中加入优降糖而不加以说明者,患者不明就里,大量服用引起低血糖反应者甚多。笔者认为应向患者反复说明在明确其治疗机制之前,中药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约物。4对胰岛素有正确认识门诊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具有应用胰岛素的抬征。但许多患者认为使用胰岛素会“成瘾”,一旦应用'终身不能停止。这就需要接诊者反复向患者说明,发现胰岛素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胰岛素为糖尿病的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应视之为洪水猛兽,在适当时候应用胰岛素,会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即使使用胰岛素,某些患者在应用一段时间后仍可改用口服降糖药。5饮食控制适当适当的饮食控
6、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应反复强调控制饮食的重要性,指导其合理膳食。门诊患者中亦有过分控制饮食至每日进50〜100g主食或不进主食者,应向患者说明过分的饮食控制可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又可进一步加重内分泌代谢紊乱,甚至低血糖。6作好自我检测自我检测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门诊患者中,不少人认为自己已应用降糖药物,又无任何不适,不需进行血糖或尿糖测定。笔者在门诊工作中,建议经济条件允许者购买末梢血糖检测仪,血糖控制不佳时,每日可检测4〜7次,血糖控制较稳定时,每周检测2〜3次,发现问题及时就诊。经济条件较差
7、□未发生糖尿病肾病者,可检测尿糖,但须注意尿糖试纸的质量及使用期。如此可避免患者在门诊查一次血糖正常长时间乐观进而放松治疗引起血糖的再次增高,同时建议患者作好血脂、血流变等的检测。糖尿病的治疗是终身的,患者住院期间可获得许多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这可使患者终身受益。但门诊随访过程中仍应反复强化以上糖尿病健康教育重点,避免患者重蹈覆辙,在糖呆病治疗上走弯路。对于从未住院的患者门诊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耍性更是不容忽视。门诊工作者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劳动,才能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配合医师治疗'把糖尿病带给人类的危害降低到
8、最低水平。笔者在门诊工作中,常将收集的最新糖尿病硏究进展的资料拿给患者,讲解其屮要点,使患者感到医师建议的科学性,且可增进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度。实践证明此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参考文献1蒋冬梅•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8.2许樟荣•糖尿病教育•中国临床医生,1999,27(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