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20例临床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20例临床探究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的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20例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儿发病年龄6〜36个月,病程3天内发生惊厥,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或部分发作,一次病程中发作1〜3次,持续时间短,易控制。血生化、颅脑影像学检查正常。惊厥停止后未予抗癫痫治疗。随访3〜66月,无复发病例。所有患儿预后良好,生长发育如正常儿童。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合并惊厥,预后好,临床上应仔细分析引起惊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
2、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关键词:轮状病毒性肠炎婴幼儿惊厥【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71-02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发生于秋冬季,在我国病毒性肠炎占40%,其中主要是轮状病毒,其感染性极强,可引起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除了常见消化道、呼吸道症状外,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无热惊厥[1]。自1982年Morooka首次报道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良性惊厥”。笔者为了给疾病正确诊断、合
3、理治疗提供依据,总结本院20例该病患儿的资料,具体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患儿均住院,经层析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且合并良性惊厥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患儿11例,女性患儿9例,年龄,6~36个月,平均(18.2±10,6)个月。所有患儿既往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惊厥史(包括热性惊厥),否认癫痫家族史,均无出生时窒息史、胆红素脑病、早产儿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及脑外伤等病史。1.2临床症状。所有患儿均出现腹泻,每日排便5-11次不等,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部分患儿有发热,有低热或高热,或伴呕吐,或
4、伴有不同程度脱水。以上患儿部分母乳喂养。惊厥均发生在病程3天内,惊厥发生于第1天5例(25%),第2天10例(20%),第3天5例(25%),惊厥发生次数为1~3次,其中1次15例(75%),2次4例(20%),3次1例(5%)。惊厥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凝视,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6例(80%),部分发作4例(20%),持续约1〜5分钟自行缓解,所有病例一般情况好,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3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采用层析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并进行血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谱等检查,所有患儿均行头颅
5、CT检查及大便培养。患儿均予口服补液及静脉补液、口服思密达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继续母乳喂养,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0mg/kg〜15mg/kg,每日1次,20例中有5例入院后再次发生惊厥,经1次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5~8mg/kg或静脉推注安定0.3〜0.5mg/kg,惊厥停止,1例在24h内反复发作3次,给予足量安定、苯巴比妥钠及利多卡因,惊厥控制满意,无惊厥持续状态,15例入院后未再出现惊厥者,未使用抗惊厥药。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
6、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大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少许,或脂肪球(+〜+++),大便细菌培养均阴性,大便经层析法测轮状病毒阳性,血电解质血钙血钠、血糖均正常,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患儿住院〈5天14例,5~10天6例,临床好转或治愈出院。5例惊厥发作2次以上者,随诊1年无癫痫发作,无抗癫痫治疗,20例均无后遗症。3讨论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是由轮状病毒(rota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该病毒潜伏期通常为2〜3天,最短
7、数小时,最长可达7天。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d,重者超过20次/d。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Co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每年70-800例患儿死于重型轮状病毒感染,因轮状病毒可通过粪、口或呼吸道途径引起传播或流行,且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方法,这一数据和国外文献报道数据相符合[2]。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并发良性惊厥,通常在惊厥前P3天有腹泻症状,惊厥时间短暂,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头颅CT、血生化均正常,大便细菌培养阴性。本组20
8、例良性惊厥中有热惊厥11例,有热惊厥应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无热惊厥9例,无热惊厥者应与呕吐腹泻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如高钠或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以及癫痫、低血糖等相鉴别。本组无热惊厥者均无电解质紊乱,因此良性惊厥的发生可能与病毒血症有关,预后良好。建议各儿科医生认识该病,尽量少做有创检查,减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