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匮要略》中病因学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中病因学思想

ID:45933225

大小:6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金匮要略》中病因学思想_第1页
浅谈《金匮要略》中病因学思想_第2页
浅谈《金匮要略》中病因学思想_第3页
浅谈《金匮要略》中病因学思想_第4页
浅谈《金匮要略》中病因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金匮要略》中病因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金匮要略》中病因学思想【关键词】《金匮要略》;病因学思想【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00-02中医病因学理论,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征的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体现了人们对于病因的初步认识。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形成的规律一致,病因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3个阶段。《金匮要略》的病因说有承前启后之作用,在中医的病因学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

2、广仁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把病因分为六淫、彷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病理产物和其他病因,这些病因思想在《金匮要略》中均有所体现。除了论述多种病因外,张仲景还进一步把临床众多的病因予以归类,使病因学理论由博返约,对后世病因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现择要如下:1•病因的分类在《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张仲景开篇就将病因进行了分类:"千般疚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3、南宋陈无择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致病说,使病因学理论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2•对六淫及其发病的认识《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该段条文结合《内

4、经》中的理论,论述了季节气候的异常变化所致疾病的情况,为后世六淫为病的学说奠定了基础。“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金代张从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病因分为天地人三邪,天邪为天之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人邪为人之六味,即酸苦甘辛咸淡;地邪为地之六气,即雾露雨雹冰泥。天邪侵袭人体上部,人邪侵袭人体中部,地邪侵袭人体下部。张子和的这种分法显然是受

5、到《金匮要略》的影响。3•对彷气的认识“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此段条文对阴阳毒的论述与后世所论之烂喉瘀相仿,为温热病的论治有一定指导意义。4.对病理产物的认识4.1痰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

6、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周仲英主编的《中医内科学》中的四饮划分显然是继承了张仲景的学术理论。4.2瘀血。《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4.3结石。《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5•对饮食失

7、宜的认识《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疚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之。《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论述了果实菜谷的禁忌及其食物中毒的治疗方药,后世的本草学著作中多列有果实菜谷。6•对七情内伤的认识《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

8、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7.其他病因7.1诸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7.2医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金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