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875524
大小:3.04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9-11-18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听听那冷雨余光中退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作者简介背景简介内容述评艺术赏析思考练习朗读欣赏资料链接教学目的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中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及良好的审美情趣。返回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独具魅力的语言。文章在选材方面的特点。返回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中国当代的学者,作家,诗人,翻译家,福建省永春县人,生于南京,后来随父母去香港,去台湾,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然后去美国读书,获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台湾、香港等地任教。余光中早期从事西方文学的研究和介绍,同时写诗,翻译,后来也进
2、行散文的写作。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分水岭上》、《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以及《隔水呼渡》等。返回背景简介返回本文写于1974年3月。当时,中国大陆正处于“文革”的十年浩劫之中,台湾则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之下。海峡两岸相互隔绝已有四分之一世纪。余光中于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在人生道路上也从青年步入中年,两岸分隔的现状时时触发他深深的乡愁。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他出生于江苏南京,母亲的家乡是江苏常州。在祖国大陆,他最熟悉的地方是江南与四川。余光中少年时曾跟随父母回到福建永春与江苏常州,并
3、游览过杭州等地。抗日战争时期,母亲带着他在江苏、安徽一带的日军占领区流亡,1938年逃至上海。江南与他的童年记忆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之后,他绕道香港、越南、昆明、贵阳等地,千辛万苦地抵达重庆,与父亲团聚。1940年进入迁址于四川的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随校返回南京。他的这番经历使他对江南与四川两地印象深刻。余光中在创作上“右手写诗左手写文”。他曾先后在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三校外文系就读。由于专业方面的原因,他受到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50年代,他曾主编《现代文学》杂志,并成为台湾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与标志性诗人。60年代,余
4、光中在创作上有一个大的转向。他从西方现代主义的横向吸纳回归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纵向继承,提倡“纯中国的存在”,追求“纯东方”的色彩。他的诗文也渐渐趋向于平易通俗与博大精深。《听听那冷雨》就是他转向后体现他本土化、中国化艺术追求的散文力作。内容述评这篇散文有一个独特之处,即通篇没有用“我”,而写了一个第三人称的“他”,写“他”的思想和感觉、现实与经历,似与抒情散文的艺术惯例相悖。但谁都明白,这个“他”就是余光中自己。作者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象化、他者化,以求更冷静地审视和更客观地呈现。其二是借助于泛指性、虚拟性的“他”,将自己个人化
5、的经历与感情放大为具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普遍性的乡愁情结和中国意识。“听听那冷雨”。在何处听?为何要听?听出了什么?答案全是两个字:中国。中国人的中国意识是回响在全文中的主旋律。作者由现实场景中的冷雨,想到了台北,进而想到整个中国和整部中国历史,更想起了25年来台湾海峡两岸分隔的现状,其忧国之思与乡愁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其实就是一缕剪不断的乡愁,是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全文分为四层: 第一层(1-4自然段)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 第二层(5、6自然段)从“看看”、“嗅嗅”、“闻
6、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 第三层(7-12自然段)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 第四层(13-15自然段)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返回艺术赏析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美在用丰富而奇特的感知方式,表现了具有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含蓄蕴藉的意境美。美在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散文白话
7、与富有继承性的古代汉语精华的水乳交融。具体可以细分为感觉美、意境美与语言美三大特色。首先是感觉美。对于“雨”这一自然现象,作者充分调动了人所具有的全部感觉器官与感知能力,从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展示了“雨”的感性存在。其次是意境美。作者运用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熟知能背的大量古诗名句嵌入行文之中,营造古典意境美的语言氛围。在此基础上,作者自己也实践着传统美学,用现代的散文语言创造着古典式的意境美。再次是语言美。善于运用联绵字是本篇语言上的重要特色。作者继承古汉语优秀传统的一面。另一面,作者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汉语的长处,不拘一格地打破
8、常规的书写顺序和语法结构规则,让句式随情感的节奏而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