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772864
大小:152.78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11-17
《从技能到能力,从基础到通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技能到能力,从基础到通识我校人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十年建设,从侧重计算机技能性到系统教学计算机系统知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从公共基础课程到通识课程,历经较大的课程改革有四次。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主要是在大学新生阶段开设的。我们的每一步改革不但是因为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随着中学阶段的学习而不断提高,也是因为需要结合课程知识木身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2006年至今,我校的人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已是全校的通识课程,其教学目的和要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我校通识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纶具有多学科思维方式和多种分
2、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计算机作为一个学科,也是一种独特的、新的思维方式,也是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有力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如何把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体现出这种特点,是我们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1计算机基础类课程I•年来的四次改革vbr>1998年新浙江人学成立,我们整合了原各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定位为全校木科的公共课程。整合的指导原则是根据当时国家教委有关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要求,划分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课、程序设计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如表1所示。该课程
3、体系持续到2001年。vbr>计算机文化课的教学冃的是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教学内容为计算机技能性知识,如Windows系统、Office软件等。在这个阶段,我国的计算机无论其应用还是市场基木上处于起飞初期,普及程度还相当低,人多数屮学还没有开设计算机操作课程。进入21卅纪,我国的屮学阶段基木上已经开设了使用计算机的课程,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必须随着这一形势进行改革和建设。为此我们在2002年改革计算机文化课,其思路是把计算机文化课中的技能性操作部分改革为直接上机考试的“通过制”,即不再
4、上课教学,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参加辅导课或直接参加上机考试取得学分。考试内容和形式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类似。作为基础性课程,计算机文化课改革示分设“计算机科学导论”和“网络应用技术基础”,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选修。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侧重于比较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系统知识,而“网络应用基础基础”侧重于网络技术及应用。前者适合于基础知识比较缺乏的学生,后者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同学。不可否认,计算机文化课的通过制考试的高通过率,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的“考试能力”,再就是技能性知识并
5、不能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这在我们其示的教学实践屮得到的反馈也验证了这一点。选修网络基础课程的同学往往在基础知识上表现得极为缺乏。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从2004年开始,将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和网络应用技术基础课重新合并,新开设的课程名称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如表3所示。和文化课不同,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以知识性系统性为主,兼顾有关技能型知识,两者的比例大约为2:1。也就是说,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定位是以知识性为主,技能型为辅。这是因为人学新生人多数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
6、全曲地理解和学习计算机,为示续课程如程序设计、专业课学习运用计算机奠定必要的基础。2006年开始执行的06-08本科培养计划,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被定位于“通识课程”。新的教学计划如表4所示。到今年已经完成了这一伦(2(X)6-2008)改革后课程的教学任务,我们将在前次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符合课程建设冃标的新的教学计划(2009-2011)。十年间的四次课程改革,每次都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是如何适应教学对象计算机技能不断提高而缺乏理论知识的实际,而是不断探索作为基础类课程的大学计算
7、机如何服务于整个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在2006年以来,作为通识课程的人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需要把计算机能力、计算机方法学作为重点,是我们进行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2人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分析vbr>进行课程建设,必须把握课程的基本属性,了解课程的特点。和大学中其他基础类课程,如数理化、人文类基础课不同,计算机基础受到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改进。这也是我们不断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源动力。我们的对课程特点的认识有以下几点。vb
8、i>2.1“变化”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主旋律vbr>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技术的进步往往改变了传统的方法和思路,也改变了原来的知识组成及表达。一个•肓接的表现是微机的操作系统从DOS过渡到今天的Windows,技术上的进步是人机交互从字符方式改变为图形界面,而产生的影响是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从难到易,极大地推进了计算机使用的普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