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设

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设

ID:31387396

大小:123.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1-09

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设_第1页
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设_第2页
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设_第3页
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设_第4页
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设  摘要:基于通才育成指向,将通识教育科学地融入本科教育,是成就西南联大一流本科美名的重要因素。通识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通过具有“大类培养”性质的院系设置、良好的通识教学氛围营造和通(识)(渗)透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系统而高效地推进了通识教育活动的开展。于今后的通识教育而言,西南联大的经验和智慧中,以下几点更具有价值:将通识教育与本科教育无缝对接,构建通识教育的基本逻辑;基于“系统”思维,推动通识教育的设计与实施;依托通识教育宣导教育制度和激励制度建设,建设一支高“通识”素养的教师队

2、伍。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才育成;课程设计与实施;一流本科;西南联大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094-07  收稿日期:2016-08-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14YJC880042)。  作者简介:陆道坤(1977-),男,安徽六安人,教育学博士,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育史研究;蒋叶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办公室助

3、理研究员。16  虽然存续时间仅为9年,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1],西南联大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其所凝聚的办学智慧和办学经验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单就其校友论,西南联大就足以享有“一流”美名――截至1996年,西南联大毕业生中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7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2](p514-516),其中不乏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得主和黄昆、刘东生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而这些成功的西南联大校友中,大部分为西南联大的本科毕业生(其中小部分为本科、硕士皆在西南联大就读,如杨振宁等人)

4、①,足见“成功的本科教育”是西南联大最大的“学术成就”[3](p110)。而从办学智慧和成功经验来看,西南联大通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立足通识教育的本科教育模式探索,则是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基于对西南联大的个案研究,从历史维度重新探讨通识教育与一流本科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从通才育成到通识教育:一流本科通识教育的总体设计  西南联大在办学上融合了三校的理念,整合了三校之经验,甚至可以认为是三校合作的“化学反应”的产物。西南联大将通才培育理念贯穿在从

5、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的各个层面,体现了良好的系统性。16  1.指向通才育成的通识教育思想。西南联大由三校合并,为方便管理尤其是协调三校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等资源,成立了由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及秘书主任杨振声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其中蒋梦麟深受蔡元培的影响,对北大的通识教育精神最为了解,因而也成为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重要支持者。而在办学中,张、蒋二位校长实际上并不参与,因此也为梅贻琦全面推行其通才培养的办学思想提供了极大便利。梅贻琦的通才培养和通识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识教育是通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他

6、认为,通识为“一般生活之准备”,专识为“特种事业之准备”,“通识”具“润身”和“自通于人”功能,因而“通才为大”,偏重专科和专通并重都是不科学的。只有“通重于专”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只有借助通识教育,才能实现通才的培养。第二、大学的任务“在通而不在专”[4](P2-13)。他认为,大学教育“最大的目的原在培植通才”,而不是“以(大学)四年之短期间”达到“通识之准备”和“专识之准备”兼具[5]。因此,从事大学教育者,“诚能执通才之一原则”,坚持“才不通则身不得出”,则通才教育方能奏效。第三、大学在教育教学上应

7、该坚持“通识为本”和“专识为末”理念[4](P2-13),全面系统地实施通识教育。他指出“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因此必须采取通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知类通达”通识教育,方可培养“新民”[5](P182-190)。梅贻琦不仅在思想上坚持通识教育,更是将这一思想深入贯彻到办学实践中:不仅在清华期间如此,在西南联大更是如此。  2.基于通才培养的院系设置。通才教育理念更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因而反对学科专业的细分。在梅贻琦的理想中,院系设计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因而“大学第一年不分院系,是根据通之原

8、则者也”,而第二年则分院系,由此导致“通则一年,而专乃三年”颇有不妥。而跨院系选修则由于“先存一‘限于规定,聊复选习’之不获己之态度”,也很难有效果[4](P2-13)。因而,西南联大的实际做法中,充分贯彻了这一思想,即借鉴英美的院系设置模式,只设立了领域涵盖较大具有“大类培养”16色彩的文、法、理、工4个学科大类的学院和专属性较强的师范学院,并依据学科划分总计下设26个学系(其中包括师范学院的7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