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功能关系在力学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华冲中学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导学案功能关系在力学的应用姓名学号班级【知识要点回顾】1.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常用求变力做功的方法有:,线性变化的力,,,.功率等于力和力的方向上的的乘积.2.常见几种力做功的特点(1)重力、弹簧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功与无关.(2)摩擦力做功的特点①单个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②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在静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有机械能的转移,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相互作用的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且总为,在一对滑动
2、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不仅有相互摩擦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还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转化为内能的量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的乘积.③摩擦生热,是指滑动摩擦生热,静摩擦不会生热.3.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1)重力的功等于的变化,即WG=.(2)弹力的功等于的变化,即W弹=.(3)合力的功等于的变化,即WF合=.(4)重力之外(除弹簧弹力)的其它力的功等于的变化,W其它=ΔE.(5)一对滑动摩擦力的功等于的变化,Q=F·l相对.(6)分子力的功等于的变化.-4-华冲中学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导学案题型1 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应用例1(2010·江苏卷·8)如图1所
3、示,平直木板AB倾斜放置,板上的P点距A端较近,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由A到B逐渐减小.先让物块从A由静止开始滑到B.然后,将A着地,抬高B,使木板的倾角与前一过程相同,再让物块从B由静止开始滑到A.上述两过程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有( )A.物块经过P点的动能,前一过程较小B.物块从顶端滑到P点的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前一过程较少C.物块滑到底端的速度,前一过程较大D.物块从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前一过程较长题型2 动能定理与动力学方法的应用例2(2010·福建卷·22)如图2所示,物体A放在足够长的木板B上,木板B静置于水平面.t=0时,电
4、动机通过水平细绳以恒力F拉木板B,使它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B=1.0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A的质量mA和B的质量mB均为2.0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5,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1)物体A刚运动时的加速度aA;(2)t=1.0s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3)若t=1.0s时,将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立即调整为P′=5W,并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功率不变,t=3.8s时物体A的速度为1.2m/s.则t=1.0s到t=3.8s这段时间内木板B的位
5、移为多少?-4-华冲中学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导学案题型3 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例3如图3所示,水平轨道上轻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其右端位于P点.现用一质量m=0.1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将弹簧压缩后释放,物块经过P点时的速度v0=18m/s,经过水平轨道右端Q点后恰好沿半圆轨道的切线进入竖直固定的圆轨道,最后物块经轨道最低点A抛出后落到B点,若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5,R=1m,P到Q的长度l=1m,A到B的竖直高度h=1.25m,取g=10m/s2.(1)求物块到达Q点时的速度大小(保留根号);(2)判断物块经
6、过Q点后能否沿圆周轨道运动;(3)求物块水平抛出的位移大小.题型4 功能观点与动力学观点综合应用例4如图5所示,光滑绝缘水平轨道MN的右端N与水平传送带平滑连接.传送带以恒定速率v=3.0m/s向右运动,其右端处平滑连接着一个处于竖直平面内、半径R=0.40m的光滑半圆轨道PQ,N、P间距L=0.80m,两个质量均为m=0.20kg的小滑块A、B置于水平导轨MN上,A滑块带电量为q=+2.0×10-4C,长为r=5.0m的轻质绝缘细绳一端与滑块A相连,另一端固定在滑块A的正上方O′处,且细绳处于拉直状态,滑块B不带电.开始时滑块A、B用绝缘细绳相连,其间夹
7、有一压缩的轻质绝缘弹簧,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剪断AB之间细绳,弹簧弹开(忽略其伸长量),与此同时在竖直虚线左侧空间施加一匀强电场,场强大小E=2.0×104N/C,方向竖直向上.滑块B脱离弹簧后滑上传送带,从右端滑出并恰能沿半圆轨道运动到最高点Q,已知滑块B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10m/s2.求:(1)滑块B在半圆轨道P处对轨道压力FN的大小;(2)从滑块A被弹开到绳刚绷紧所用的时间t.-4-华冲中学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导学案四.随堂巩固:1.如图所示,将质量m=2kg的一个小钢球(可看成质点)从离地面H=2m高处由静止开始释放,落入泥潭并陷入泥
8、中h=5cm深处,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