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78758
大小:437.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1-16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I)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孔子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下列观点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A.提倡“有教无类”,广招学生B.使“以德治民”成为系统化理论C.主张统治者应推行教育治国D.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教育【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和“有教无类”思想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德治
2、民”的思想和教育治国,故BC项错误;主张超越功利的是道家学说,故D项错误。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材料强调的是道家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故选B。A是法家思想,C是董仲舒的儒学
3、思想,D是理学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辩证法的运用带有普遍性,许多思想家和学术流派在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说时体现出辩证思维方式,不断推动中国哲学的辩证法的发展。《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3.孔子日:“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C.“克己复礼”是军民共治的前提D
4、.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主张统治者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很好的进行政治治理,即三者都主张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只适合孟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4.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分别是黄帝、卢梭、华盛顿和墨翟,并且给
5、每一位人物配有目录标题,下列标题属于墨翟的是A.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B.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C.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D.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思想”可知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是墨家思想。故D项正确;A是黄帝;B是卢梭;C是华盛顿。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家思想【名师点睛】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
6、兼爱”具有广普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5.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B.太学生成为做官主要途径C.私人讲学风气盛行D.完整的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可知汉武帝主张儒学思
7、想宣传,提高入学地位,因而选择A;B种主要错误;C春秋时期已经开始;D完整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名师点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6.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
8、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所讲的是发生了霾灾,皇帝举行祭天活动可知这讲的是“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