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选择题1.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该是( )A.枢密使B.郡守C.县丞D.刺史2.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该材料盛赞了古代中国的( )A.内外朝制、察举制B.三公九卿制、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内阁制、科举制3.(xx浙江温州三
2、模)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4.(xx浙江六校高三3月联考)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宋代所采取的措施是( )A.设十三部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B.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C.设提点刑狱司监察刑狱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5.下列对元朝行省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以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 ②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③行省长官需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④行省制不利于中央
3、集权的加强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6.《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B.隋、
4、唐C.宋、元D.明、清8.读下面的三幅图,其变化最能反映出( )A.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C.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D.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皇权不断强化9.(xx浙江嘉兴一模)据记载,武则天时期,御史中丞宋璟频论朝政得失,武则天三次欲派其出使,以求耳根清净,但宋璟均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为由拒绝。这一记载反映了( )①御史中丞的设置使君权受到了制约 ②监察官员的设置使政府得以规范执政 ③御史中丞是唐代御史台的最高官员 ④监察制度根本上有利于加强君主统治A.①②
5、B.③④C.①④D.②③10.观察下图“历代皇权变迁简示”。下列说法不能正确反映图示信息的是( )A.秦汉至明清,皇权始终不断强化B.魏晋时期世族门阀把持政权,皇权弱化C.唐宋分割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D.明清官僚士大夫自主性被削弱,皇权渐趋强化11.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行省制1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6、。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二、非选择题13.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
7、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
8、》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