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574814
大小:62.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11-15
《初唐奉和應制詩歌中的季節意象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唐奉和應制詩歌中的季節意象探析顏進雄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收稿日期:2002年11月30日;接受刊登日期:2003年5月22日)摘要有關屮國古典詩歌的硏究,「奉和應制」類的作品向來都較爲硏究者所忽視。究其緣由,詩歌屮缺乏真實的內心情感與個性化的寫作內涵,應是最主要的因索。以最爲人們所熟知的清•乾隆年間、由衡塘退士所選輯的《唐詩三百首》、以及坊間兒童啓蒙讀物《千家詩》爲例],可發現所收入之奉和應制作品,唯有盛唐詩人王維的〈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屮留春雨屮春望之作應制〉一首而已。至於純粹以奉和應制詩歌爲硏究主題所發表的學
2、術性論著,目前猶未得見。這類詩歌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之黯然不彰,由此可以想見一斑。有鑑於此,本文乃試從奉和應制詩歌寫作數暈最爲豐富的初唐時期進行探索。經過對原始資料的過濾與篩選,初步發現,初唐詩歌屮明白標以「奉和」、「應制」爲題者,至少就超過七百首,可爲洋洋大觀、琳瑯滿目。若將此一總量與盛唐詩人土維的詩歌總數約四百首左右、以及初唐四傑合計約三百五十首左右相比,也是遠有過之而無不及。何以在屮國文學史的硏究上,王維以及初唐四傑這些詩人都曾留有一席之地、而唯獨初唐的奉和應制詩歌少人問津?間或有學者以宮廷詩爲名加以硏究,但宮廷詩與奉和應制詩最大
3、的差別在於宮廷詩是以帝王爲核心,將帝王的作品也收容吸納,這樣一來,就失去硏究方向上創作過程的主動性與被動性的重要選擇,而使得硏究內涵相對之下不夠精純。本文主要即以硏究內涵的精純性爲考量,阿時將帝王的作品摒除在外,完全以詩人被動性的詩歌作品爲硏究對象,再結合文學硏究屮最常見的主題之「時間」(另一主題爲「空間」,擬另篇處理),配合春、夏、秋、冬的時序遞姬,分別處理詩歌屮時間的差異性與共同性的相關意象表現,演繹成文,希望能獲得一些較新的硏究結果,並還給初唐奉和應制詩一個應有的學術地位。關鍵字:初唐、奉和、應制、詩歌、季節、意象92花蓮師院學幸艮第
4、十六期間而生活,因此,人們對於生活的}豆、刖言:一、有關「奉和應制」之名義「奉和應制」爲初唐宮廷詩壇所盛行的詩歌創作文化,緣起於六朝,自晉・張華以降,作品騰出,尤其在南朝的文學集團風氣引導下,漸漸形成一種宮廷詩歌的創作形式。到了唐代,由於政治統御上的需要,以及在科舉制度、帝王好詩等等的綜合流風下,甚至逐漸出現爲創作需要的相關類書,這些都影響著奉和應制詩歌的直接產生。按「制」本爲文體之一種,屬天子敕命之文。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制》引顏師古云:「天子之言,一曰制書,謂爲制度之命也。」該書又說:「唐世大賞罰、赦宥虜囚及大除授,則用制書,其褒嘉贊
5、勞,別有慰勞制書,……以制命官,蓋唐宋之制也。」統言之,大凡皇帝的命令,都可稱「制」,或稱爲「詔」,《昭明文選》卷三五即選有〈漢武帝詔〉及〈賢良詔〉各一篇。「應制」或「應詔」爲封建政治中特有語詞,標示著主事者乃應皇帝之命而作之義。由於初唐幾位皇帝均能作詩,經常在節令宴會上賦詩首唱,命諸大臣和作,因此,初唐詩人的作品屮出現了大暈標題注明「應制」或「應詔」的詩。詩題標有「奉和」或「奉和聖製」者,表示皇帝自己先作了一首,有「和」當然必須先有「唱」。而題目單標「應制」、沒有「奉和」字眼的,表示是奉皇帝命令而作,但皇帝本身並沒有作。例如宋之問有一首〈
6、幸少林寺應制〉(《全唐詩》卷五二),是他隨從武后遊幸少林寺,奉命而作。應制詩也有先限制、規定或抽定韻JE卩的,例如宋之問有〈上陽宮侍宴應制得林字〉(《全唐詩》卷五二,下注「一本詩題上有『九月晦日』四字),乃九月三十日,武后在上陽宮設宴,命大臣各作詩一首,每人分配一個韻腳,宋之問分得或抽得「林」字‘他的詩就必須用「林」字韻。以「應制」或「應詔」名詩,本來在內涵上沒有區別,例如劉宋時期的詩人謝莊即曾同時作有〈烝齋應詔詩〉、〈七夕夜詠牛女應制詩〉、〈和元日雪花應詔詩〉各一首,均爲五言古體(參見迷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頁1250〜1251);
7、梁•沈約也有〈三日侍奉光殿曲水宴應制詩〉、〈三日侍林光殿曲水宴應制詩〉及〈從齊武帝琅珈城講武應詔詩〉各爲五言一首(參見途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頁1630〜1631)。但到了初唐,武后規定用「制」字不用「詔」字(按:武后名「嬰」,涉及名諱),故武后以降,都用「應制」而不用「應詔」題詩。另外,奉皇后或太子命令,稱爲「應令」,例如李百藥有一首〈奉和初春出遊應令〉(《全唐詩》卷四三),這是隨從皇太子初春出遊,太子賦詩,命諸人和作的作品。還有用「應教」的,那是奉諸王之命而作。二、季節意象在古典詩歌硏究中之重要意義人類生活在無始無終的時間與無邊無
8、際的空間之中,不能脫離時間和空察、體驗,也必然在某個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中進行,以至於對生活中的人、事、物加以反映,或寫景,或敘情,在在無法脫離具體的人、事、時、地、物。詩人們、作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