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

ID:455725

大小:3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4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_第1页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_第2页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_第3页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_第4页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献综述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1股权分置,公司绩效定义股权分置,股东持有相同的股票却没有相同的权利,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而股权分置改革就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就是政府将以前不可以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或其他形式不能流通的股票拿到市场上流通,是为非流通股可上市交易做出的制度安排,并不以通过资本市场减持国有股份为目的的。公司绩

2、效主要包括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2股权分置研究发展2.1国内对股权分置与绩效影响研究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很多,从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出发,通过实证的方法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绩效的变化。2005年9月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这一正是法律文件的出台,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从试点阶段开始转入积极稳妥地全面铺开的。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众多学者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国家股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2)国家股的代理权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代理权主体缺位;(3)股权结构不够合理。比

3、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对价问题的研究,吴超鹏(2006)等以330家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探讨了非流通股东的对价送出率及流通股东的对价送达率的影响因素;苏梅(2006)等认为股权分置改革的过程就是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就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支付对价而进行持续博弈的过程。二是对股权分置改革中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5赵俊强等研究认为在完成股改的公司中,大部分样本公司的两类股东在股改中获得增量收益、实现“双赢”。三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有效性及效率的研究,郑志刚(2007)等从新的角度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现存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

4、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之外的积极股东的存在成为目前较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许年行(2007)等收集了526家实施股改公司的资料,运用心理学的“锚定效应”理论,指出股改公司所确定的对价是一种非完全理性的经济决策行为。刘玉敏、任广乾(2007)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均产生了积极作用。四是对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绩效的研究,陈明贺(2007)利用81家上市公司的2年面板数据,对实施一年多的股权分置改革及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与市净率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U型关系;股权有一定集中度,又有相对的控股股东

5、,公司绩效较好;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或国家法人股时,公司的经营缺乏效率。任煌(2006)对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在2000年至2005年阶段的经营绩效进行了趋势分析,特别是对样本公司在股改前和股改后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好于其它企业;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利润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资产负债率水平越高的企业,绩效越差。陈明贺(2007)研究发现,股改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股改的进行使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持股数下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有助于改善公司的治理环境,从而提高公司绩效。另一方面,股改和股改公司市场价值负相关,降低了大家对股改公

6、司的预期,说明中国股票市场改革给股民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在起作用,中小投资者对参加股改公司的预期较差。一年的股改成效还不明显,它的好处还不能完全在股改的公司身上得到体现,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负的作用。胡珍全(2007)运用两配对样本的T检验和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对上市公司股改前后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从总体上来讲,股改有利于上市公司绩效的改善。郑春美、白宏磊、熊丹(2007)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改善公司绩效。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关于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很不一致。2.2国外对于股权分置与绩效的研究5关于公司股权结构和绩效关系

7、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Barley和Means(1932)。他们指出,在公司股权分散的情况下,没有股权的公司经理与分散的小股东之间的利益是有潜在冲突的,此类经理无法使公司的绩效达到最优。正式的研究则始于Jensen和Mocking(1976),他们将股东分为两类,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前者管理着公司,有着对经营管理决策的投票权,而公司的价值则取决于内部股东所占有的股份的比例,这一比例越大,公司的价值也越高。Merck(1988)用托宾Q值作为公司绩效指标,用管理者股份比例作为股权结构指标,对1980年财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