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473072
大小:78.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3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⑴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⑵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⑶运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牢牢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学习重点、难
2、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法指导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知识链接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以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
3、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众人听后,无有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基础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4、。2、实践的特点(理解、选择)(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
5、完成。2、实践是认识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和。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互动探究探究一:阅读教材第42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1、结合教材42~43页内容,谈谈
6、你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观点的不同。探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对这四句话的理解。材料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材料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白自荐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材料
7、三: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两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