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

ID:45452828

大小:233.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1-13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二者之间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

2、义战”体现了儒家的仁和仁政思想,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是法家思想,仁政并没有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演变【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

3、到统治者的冷落。2.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分化加剧导致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派别的出现,百家的出现也就表明了社会分化加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的确是礼崩乐坏统治失序,但材料未体现出礼崩乐坏统治失序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4、;材料只是体现了不同派别的思想没有强调民本思想盛行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诸子学说并非都注重实用,墨家的学说才注重实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3.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百姓普遍视商为末B.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C.司马迁瞧不起

5、商贩D.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谚语反映了民间的经商经验的总结,并未体现百姓普遍视商为末,故A项错误;民间谚语能反映时代风貌,直接或者间接反映社会经济,故B项错误;司马迁的《货殖列传》是为善于经商的人包括商人立传,材料并未体现瞧不起商人,故C项错误;“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说明路途遥远,影响了商业贩卖,反映了交通与商业的关系,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名师点睛】中国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为春秋末到西汉时的著名“富商大贾”所写传记的篇名。货殖是指以获取赢利为目的,从事于

6、农、林、牧、虞(山泽)、工、商、高利贷等的生产或经营的活动。4.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A.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B.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答案】A【解析】从材料给出的比例来看,科举制中寒门数量所占比例很小,所以科举制度并没有完全打破贵族政治,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符合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C选项与材料反映出的内容不符;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5.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

7、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这体现了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不大,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农业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没有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