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美学】第四章美德之美

【人生美学】第四章美德之美

ID:45275696

大小:63.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11

【人生美学】第四章美德之美_第1页
【人生美学】第四章美德之美_第2页
【人生美学】第四章美德之美_第3页
【人生美学】第四章美德之美_第4页
【人生美学】第四章美德之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生美学】第四章美德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章德性之美我坚信,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方式。审美方式中最高的理念是灵魂与道德。没有它,人根本无法成为富有精神的人。——谢林一、善与美的统一1、美是一种善人性之美的追求指向道德品行领域,便有了人生的德性之美的追求。作为德性的一种内在要求,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道德品性之美的形成比之其他方面应当有更重要的意义。这就正如柏拉图所说:“应该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珍贵,如果遇上一个美的心灵,纵然他在形体上不甚美观,也应该对他起爱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商务印书馆,1956.42)一、善与美的统一事实上,善与美的统一,从来是中华民族传统对完美人格的内在要求。所以孔子称:“里仁为美”。(《论语·

2、里仁》)这里所说的美,实际上也是指行为上的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孟子同样把美和人格联系起来,提出了如下一个著名的命题:“充实之为美。”(《孟子·尽心下》)一、善与美的统一2、美德是善与美的共生与互动从艺术美所塑造的形象来看,其激励人心的内在东西往往是以道德上的善为根基的。不仅艺术美是这样,其他形态的美也是这样。即使形式美中纯粹抽象的线条组合,也往往有某种善的寓意。譬如,人们喜爱荷花,就在于它的象征意义,即所谓的出污泥而不染。人对人自身的审美活动也是如此。所以托尔斯泰说:“人并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二、美德的主要形式1、社会公德美德之美,最经常

3、大量地体现在对社会公德的习惯性遵循之中。社会公德是优美人性对自己所应有的最起码的规范和准则。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因其琐细,视为“小节无害”而被忽视了。但是“小节无害论”的信奉者恰恰忘记了人性通常在很细小琐碎的事情上体现出来。因此,如果没有这方面最起码的自觉规范,我们就没有资格奢谈什么造就自己优美的德性。二、美德的主要形式2、职业道德.在我们的美德追求的另一重要形式是良好道德的形成。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是形成不同的职业。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总从事不同的职业,因而我们的人格、德性更多地体现在各种职业的劳动和工作中。这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人格并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

4、形成的。”(《纪念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5.67)二、美德的主要形式3、传统美德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遭受空前挫折蒙受巨大耻辱的历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自近代以来的确遭遇着空前的批判、冷落与否定。但是,正如我们在一些已完成现代化的国家那里所看到的那样,传统伦理与现代化不仅不是截然对立的,而且还是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历史文化前提。譬如日本、新加坡。二、美德的主要形式其一,传统美德对社会公德建设的现代启迪。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家国同构”,强调群己合一,因而其私德规范也内在地包容了基本的公德要求在其之中。因而孔子讲的仁、智、勇“三达德”、管子讲

5、的礼、义、廉、耻“四维”,孟子讲的仁、义、礼、智“四端”以及董仲舒集先秦儒家之大成而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的理论等等,其实无一不内含了基本的公德规范在其之中。二、美德的主要形式其二,传统美德对职业道德建设的现代启迪。主要表现在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干的传统伦理中的“义利合一”这一基本原则上。这个原则的基本内涵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见利思义,不谋不义之财,亦即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另一方面则是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自觉地恪守义在利先的原则,在必要的情形下做到舍利取义甚至不惜舍生取义。二、美德的主要形式其三,

6、传统美德对家庭道德建设的现代启迪。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中向来特别注重家庭道德的建设。儒家特别重视家庭道德的教化功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之道中,“齐家”既被视为“修身”的结果又被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才形成了以慈、孝、贞、敬、悌等为核心范畴的极为丰富的家庭美德规范。三、关于美德探讨的几点结论1、启迪之一:美离不开善任何美都必须首先是一种善,因此,善构成美的现实根基。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只要是善的,就必然会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悦人的审美情趣,就如孔子声称的“仁者不忧”。(《论语·子罕》)在自我人生的审美追求中是美德决定了

7、外在的服饰美、仪表美,而不是相反。三、关于美德探讨的几点结论因此,我们认为:人生中服饰美、仪表美固然是必要的,但如果离开了善的德性,那么就如18世纪英国美学家夏夫滋博里指出的那样,“形式决不能有真正的力量。如果它……只是作为一种偶然的符号或标志,显示出平时爱挑动的感官和满足人的动物性的那种东西。美与善仍然是同一的”。(《西方现代美学资料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76)三、关于美德探讨的几点结论2、启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