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90709
大小:307.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10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I)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该描述应符合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的意思是能工巧匠因劳动而劳累,智慧聪明的人因思考而忧愁;没本事的人没有追求,他们吃饱了四处游玩,漂泊就象没固定的小船,虚无缥缈就是四处游玩的人。这体现了道家缥缈逍遥的人生理念,故A项正确。儒家提倡仁政思想,故B项错误。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墨家
2、主张“兼爱非攻”思想,故D项错误。2.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前者主张尚贤,后者主张德治C.前者主张霸道,后者主张王道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军功【答案】B【解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出自《墨子·鲁问》,意为根据自己肚子的容量而吃饭,衡量自己的身体来做衣裳,说明这一学派为墨家学派,体现了墨家“节用”、限制消费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
3、论语·乡党》,意为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说明孔子的饮食思想是建立在“礼”“仁”的崇儒重道基础之上的。儒家主张“仁爱”,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人际关系。故排除ACD,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显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显学指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再由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的手术特征容易判断答案。3.一位先秦的思想家认为: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维护封建秩序,是一位尊规守道的好君主。晋文公虽然协助周天子平定叛乱,却想
4、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大逆不道的人。这位思想家属于(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维护封建秩序”、“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大逆不道的人”可知,这个思想家主张维护天子和诸侯之间的等级秩序,这是在维护周朝的“礼”,故他属于儒家,B为正确答案;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4.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从中可以看出A.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B.两者没有任何关系C.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D.两者意思完全一样【答案】C【解析】二者均属于民本思想,黄宗羲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使
5、之进一步发展,故答案为C项。孟子思想属于儒家思想,黄宗羲是对儒学批判继承,不是一概否定,排除A项;二者是继承和发展关系,排除B项;在民本观方面二者有共同点,但不是完全相同,D项说法绝对,排除。5.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答案】B【解析】根据“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可知,汉
6、朝初期借鉴秦朝暴政导致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故B正确;A是汉武帝时时的治国理念,排除;C属于儒家思想,不符合汉初的治国思想,排除;根据“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可知,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6.佛教宣扬“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据此判断,佛教和心学的关系是A.心学是对佛教的
7、继承发展B.佛教与心学本质一样C.佛教之中包含了心学的思想D.心学思想受到佛教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反映佛教与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的共同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吸收佛学思想,故D项正确。佛学是宗教思想,而心学是儒学,故A项“继承发展”说法错误;B项“本质一样”说法错误;C项“包含”的说法是错误的。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7.《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
8、万物去体会理D.要“存天理,灭人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从题干的材料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题干说的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是通过研究一个一个的外界事物去体会,然后得出道理和规律。故C项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