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39753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60分)1.《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汲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A.发挥三省的监督牵制作用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2.《资治通鉴》卷第十八记载,徐乐上书给汉武帝说:“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与这一观点的精神实质相似的是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天下为公C.民为邦本D.安土重迁3.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
2、说:“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其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里所说的“社会状态”是指A.元朝政府停止科举考试B.明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意识的成长C.清朝大兴文字狱D.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表一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年代农业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304416944451539696100表1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
3、素是A.经济结构的变化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C.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D.社会结构的变化5.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官阙).三曰谦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这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是A.依法治国B.维护中央集权制度C.推动社会进步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6.“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
4、施的是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北魏实行均田制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7.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8.费正清认为: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
5、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工业的发展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洋务运动的破产D.各种救国思想盛行9.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10.六十余年来,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和缓。这一期间双方有过两次如胶似漆的蜜月期。既值得留恋,也值得检讨。这“两次如胶似
6、漆的蜜月期”是因为①土地改革②农业合作化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12.“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
7、,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3.《左传》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遭到破坏B.分封等级秩序变动C.县的面积比郡大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14.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下列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是A.“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8、”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D.“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1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