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39574
大小:84.8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师说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乎”三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自学兼讲授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之、其、乎”三个文言虚词。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同上。[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通读全文,学习第一段。教学重点:学习第一段。教学步骤: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好为人师”,大家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自高自大,不谦虚。这是个用于贬义的成语,但却偏偏有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写了一篇专门叫人从师求师拜师的文章,并且一直留传到今天,这就是唐代韩愈所写的《师说》。二、学生自读全文,最终能准确读出全文。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dou) 不(fou) 聃(dan
3、) 经传(zhuan)李蟠(pán)2、注意文中含“也”的句子,不读破句。三、介绍本文背景: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做官,中间曾几度被贬。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
4、、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乎”三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自学兼讲授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乎”三个文言虚词。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同上。[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通读全文,学习第一段。教学重点:
5、学习第一段。教学步骤: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好为人师”,大家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自高自大,不谦虚。这是个用于贬义的成语,但却偏偏有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写了一篇专门叫人从师求师拜师的文章,并且一直留传到今天,这就是唐代韩愈所写的《师说》。二、学生自读全文,最终能准确读出全文。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dou) 不(fou) 聃(dan) 经传(zhuan)李蟠(pán)2、注意文中含“也”的句子,不读破句。三、介绍本文背景: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
6、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做官,中间曾几度被贬。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他和柳宗元等人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
7、)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针对时弊而写,并因此而得狂名。但却在后世成为美谈,文中精辟的见解继承并突破了孔子的学说,具有进步意义。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
8、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其实自古便有崇师之风尚,如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我们看看韩愈怎么说。四、学生自学,在自学本上完成自学导案(一):古之学者必有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