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93745
大小:132.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11-06
《艾滋病的护理及预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节艾滋病的护理及预防一、概述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的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以发生各种严重的机会感染及恶性肿瘤为特征,病死率极高。(一)病原学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HIV有两个型:HIV-1,HIV-2均属于RNA病毒,均可引起艾滋病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热及化学消毒剂敏感,但对紫外线抵抗力较强。(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携带者2、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以同性恋为主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染母婴传染等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易感,但多发生于青壮年。(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1、发病机制HI
2、V→进入人体→CD4T淋巴细胞→细胞内大量复制→细胞溶解或破坏→CD4T细胞数量↓↓→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HIV也可侵袭单核—巨噬细胞,虽很少病变,但是病毒贮存的场所,并携带病毒进入CNS,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2、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呈多样性、非特展异性。存在多种机会感染,但组织炎症反应少,病原体繁殖多免疫器管病变:淋巴结和胸腺淋巴结病变:反应性病变如滤泡增殖性淋巴结肿大肿瘤性病变如卡氏肉瘤和其它淋巴瘤胸腺病变:有萎缩、退行性或炎症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神经胶质细胞的灶性坏死、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和脱髓梢改变。(四)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效
3、治疗方法治疗措施: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并发症的治疗、支持及对症治疗和预防性治疗二、护理评估(一)健康史高危人群: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及多次输血者、HIV感染的母亲所生的婴儿及其他性病患者(二)身体状况从HIV侵入人体到发病可分为四期1、急性感染期(Ⅰ期):HIV感染后2~6周部分患者可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下降、肌肉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持续3~14天自然消失。检查:血小板减少,CD8增高,CD4/CD8比例倒置,HIV抗原阳性,5周后抗体阳性。2、无症状感染期(Ⅱ期)临床上无任何症,但血清中HIV有HIV抗
4、体阳性。此期可持续2~10年或更长,具有传染性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PGL)(Ⅲ期)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外,全向其它部位两处或以上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直径在1cm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能自由活动活检: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一般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1年多后逐步消散,也有再次肿大4、艾滋病期(Ⅳ期)(1)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不适、盗汗、体重减轻、慢性腹泻、肝脾肿大等(2)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3)机会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念珠菌、隐球菌、结核杆菌
5、、EB病毒等。以卡氏肺孢子虫所引起的肺炎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短期发热、渐进性呼吸困难、发绀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等体检:少数病人有罗音X线:间质性肺炎,无特异性(4)继发肿瘤如卡氏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肉瘤呈多灶性,常侵犯下肢皮肤和口腔粘膜,表现为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斑或结节,或融合成大片,表面出现溃疡并向四周扩散。(5)继发其他疾病(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血液常规检查:贫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沉↑2、免疫学检查:T淋巴细胞↓,CD4↓,CD4/CD8<1.03、血清学检查:测抗--HIV(四)心理、社会评估患者精神痛苦大于疾病本身三、护理
6、措施(一)对病人提供关爱和社会支持1、护士要以正确态度对待患者,真正关心体贴病人2、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知识3、多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说出自已感受4、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5、动员社会支持系统(二)摄入足够的营养1、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改善营养。2、呕吐者3、腹泻者4、做好口腔护理5、评估患者营养状况(三)改善换气功能1、评估患者呼吸2、病室3、指导患者采取一些对症措施改善呼吸4、气急发绀,吸氧5、抗菌素应用控制感染,并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四)预防感染1、保护性隔离,防止继发感染2、做好皮肤护理3、做好口腔护理4、密切观
7、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机会性感染(五)用药护理主要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是叠氮(脱氧)胸苷(AZT),可减少病毒复制,但不能杀灭病毒,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主要副作用:骨髓抑制,也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六)健康指导1、进行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教育2、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1)建立艾滋病监测网络(2)加强性道德教育(3)加强自身防护(4)患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无症状,要尽量提供正常的生活,注意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