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91452
大小:1.27 MB
页数:79页
时间:2019-11-06
《《论语》复习_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福建省2010年高考《论语》复习材料《论语》复习建议1.早读时间回归文本《先秦诸子选读》(读懂意思、理解思想——结合课后“相关链接”)。2.课外阅读、识记、理解孔子思想(可联系实际——现实意义)。3.适量训练(了解题型、命题特点、答题思路等)。(一)仁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所谓“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说,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
2、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治天下和以仁修身,要求个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人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思想简介(二)礼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孔子十分重视“礼”,可以这样说,“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外在行为准则。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主张的“礼”有严格
3、的君臣士民等级规范和繁琐的生活行为要求,但他又认为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孔子想借此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三)君子人格《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其一,君子必须重视仁德修养。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其二,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于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
4、视用“三戒、三畏、九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其三,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四)学习观念其一,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其次,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其二,学习的方法。孔子主张重温习、学思结合、勇于实践、精益求精。其三,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一以贯之”,用一个道
5、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其四,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五)教育思想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强调启发,要把握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三,
6、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尤其是诗、书、礼、乐。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六)“鬼神”思想鬼神思想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神秘恐惧心理的表现,也是人类对人生命运的一种虚幻寄托。孔子对鬼神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孔子说:“活人我还不能事奉,怎
7、么能去事奉鬼神?”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七)务政思想《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此,《论语》中对务政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说明。其一,关于务政的对象。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其二,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八)治国安邦之理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
8、中也有重要的位置。其一,治国的根本在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