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

ID:44956126

大小:51.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11-06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_第1页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_第2页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_第3页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_第4页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标准文案從史實論切韻陸法言之切韻,古今中外學人論之者眾矣。無所通解,故不敢妄說。茲僅就讀史所及,提出其語音系統一問題,以供參考。凡所討論,大抵皆屬於濕是指範圍,至關於音韻學之專門性質者,則少涉及。此非為謹守“不知為不知”之古訓,亦藉以藏拙云爾。顏氏家訓音辭篇云:逮鄭玄注六經,高誘解呂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熙製釋名,始有譬況假借,以證音字耳。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高貴鄉公不解反語,以為怪異。自兹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指馬”

2、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覆古今,為之折衷。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濁而鈋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然冠冕君子,南方為優;閭里小人,北方為愈。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辯;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而南染吴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寅恪案,顏黃門之時,金陵十庶語音,所以有如此鉅異者,恐不得不推源於兩晉之世。蓋自司馬氏平吳以來,中原衆事,頗為孫悟移民所崇尚,語音亦其一端,如抱朴子外篇譏惑篇略云:大全标准文案上國眾事,所以勝江表者多,然亦有可否者。余以

3、為廢已習之法,更勤苦以學中國之書,尚可不須也。況於乃有轉易其聲者,以效北語,既不能便良,似可恥可笑。所謂不得邯鄲之步,而有匍匐之嗤者。即可為證也。洎乎永嘉之亂起,人十南流,則東晉南朝之士族階級,無分僑舊,悉用北音,自不足怪矣。寅恪昔年嘗草一文,以論其事,題曰東晉南朝之吳語,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柒本第壹分,讀者幸取而并觀之。惟此一問題,實為解決陸法言切韻語言系統關鍵之所在,故不憚重複之譏,仍略為考辨於此。宋書捌壹顧琛傳云:先是,宋世江東歸達者,會稽孔季恭,季公子靈符,吳興丘淵之,及琛,吳音不變。寅恪案,晉室南渡之初,僑姓之握政權者,如王導之類,雖

4、往往用吳語延接士庶,以籠絡江東人心(見世說新語排調篇劉真長時間王丞相時條劉注),然必能保存其固有之北語,要無可疑。而吳中舊姓,雖好自矜尚,如陸玩拒婚王導(見世說新語方正篇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結緣吳人條,及晉書柒柒陸曄傳附弟玩傳,亦可參考世說新語排調篇陸太尉詣王丞相條。)可為其例。然江表士流,自吳平以後,即企羨上國衆事,諒其中當亦多有能操北音者。迨東晉司馬氏之政權既固,南上之地位日漸低落,於是吳語乃不復行用於士族之間矣。史言宋世江東貴達者,唯孔季恭靈符父子、丘淵之、顧琛四人,吳音不變,是其餘江東貴達不操吳音可知。而此種風尚,必承自東晉,顧可推見也。又如張敞者。乃

5、東晉末人(參宋書肆陸南史叁貳張邵傳),其著書也,據顏氏家訓書證篇所言: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大全标准文案?答曰:張敞者,吳人,不甚稽古,隨宜記注,遂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吳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字。知其猶未免隨鄉音而訛謬,殆雖操北語而不能盡脫鄉音歟?及其兄之孫張融,(邵兄袆,袆子暢,暢子融,祥南史叁貳張邵傳。)則南齊書肆壹張融傳(南史叁貳張邵傳附融傳同)云:(宋孝武世)出為封溪令。廣越嶂嶮,獠賊執融,將殺食之。融神色不動,方作陸生詠,賊異之而不害也。是臨危難而猶能作洛生詠,推究其故,豈不即以平日熟諳北語邪。然則南士之語

6、音逐漸同化於僑姓高門,斯足為一例證矣。此後顏黃門論音辭,竟謂“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辨”者,蓋南朝疆域內,士族悉操北音,雖南士亦鮮例外,庶族則操吳語,其寒族北人之久居南土者,亦不免為所同化,如王敬則本自臨淮射陽南遷,而延接士庶,皆以吳語(見南齊書貳陸南史肆伍王敬則傳),似可為一例也。抑更有可論者,永嘉南渡僑寓建業之勝流,率皆典午中朝仕居洛下之名士。此類名士,其父若祖,本多為翊成司馬氏帝業之功臣,其遠祖則又東漢時以經明行修致身通顯之儒士也。洛陽者,東漢、曹魏、西晉三朝政治文化之中心,而東晉、南朝之僑姓高門,又源出此數百年來一脈綿延之仕族,則南方冠冕君

7、子所操之北音,自宜以洛陽及其近傍為標準矣。世說新語雅量篇略云:大全标准文案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王甚遽,謝神意不變,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見於色。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劉孝標注云:按宋明帝文章志曰:安能作洛下書生詠,而少有鼻疾,語音濁,後名流多學其詠,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同書清詆篇云:人問顧長康,何以不作洛生詠?答曰:何至作老婢聲。劉注云:洛下書生泳,音重濁,故云老婢聲。寅恪案,所謂“洛下書生詠”,殆即東晉以前洛陽之太學生以誦讀經典之雅音(此“音”字指語音而言,非謂音樂也。)諷

8、詠詩什之謂也。此種都邑雅音,較之時傷輕清之吳越方音,固相懸殊,但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