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50459
大小:19.4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05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上册《国徽》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国徽》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教学目标〗 1.学生会写生字8个,会认生字6个,积累课文中的好句子。 2.学习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按要求上网搜集资料的能力。〖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用叙述的手法描绘了三个不同的画面,写出了小朋友对国徽的爱护和崇敬。诗歌巧妙地告诉孩子,庄严的国徽在生活中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孩子感到国徽是那么亲切,自己虽年纪小,也能用实际行动为国徽增光。〖设计思路〗
2、1.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读是学习语言,理解课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这节课上,学生通过默读、合作读、分角色读、互动表演读,教师范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悟自得,在读中感知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内化。 2.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设计在学生自读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点,在自主探究基础上,进行多向对话,实现合作阅读、探究性阅读。课上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把课文多读几遍,说说读了这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写在卡片上。然后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分享彼此思考,教师
3、适时点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3.放大语文教学,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挖掘语文课程资源。课上设计了“我想说”(说一说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思考或收获)“我想读”(美美地读一读诗歌)“我想演”(与别人合作,一人朗读,一人表演)“我想背”(背诵这首诗歌)“我想写”(根据课文内容再试着写几句诗),使我们的课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4.发挥网络优势,改变学习方式。这节课我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上学生直接上网查阅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充了教学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了学生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要用好这些教学设计,必
4、须注重两点: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课改意识,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准确把握自己的课堂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制作和使用课件的基本技能,这样,能更好地达到营造课堂情境的目的和处理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见识多,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平日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学生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包括学习小组长如何带领小组成员学习,如何在讨论的时候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并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5、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长用游戏的方式,检查本组同学的识字情况。 3.师抽读字卡,全班抢读,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读音。 [这一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所以安排了“默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质疑问难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您知道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多读几遍,说说读了这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写在卡片上。 3.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交流。 问
6、题预测: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们在哪里可以看见国徽? ②国徽图案里有什么? ③为什么要把钱币上的污泥擦干净? ④我们做什么事能为国徽增添光彩? [过去,有些学生没有经过认真读书和深入思考,就急于提出问题,结果经常提的不着边际。对此,我要求学生质疑前,先留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平静地读书和思考,并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静心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然后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再提到全班讨论。这样,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四)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1.梳理疑难,
7、明确研究方向。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卡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师生一起梳理: ①按诗的内容顺序梳理。 ②对和国徽有关系的问题进行梳理。 [要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质量,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提问题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哪些问题提得好?再对问题进行归类。比如词语理解、常识性问题、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的问题等,逐步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2.合作探究、多项互动。(解决与内容有关的问题) ①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圈画、思考,寻找答案。 ②小组讨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
8、长带领交流。 [课堂上,要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及选择内容的方法的权利,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弹性区间”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 ③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分享彼此思考,教师适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