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赤壁赋》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0

1.4.3《 赤壁赋》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0

ID:44891999

大小:1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1

1.4.3《 赤壁赋》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0_第1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0_第2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0_第3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0_第4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0_第5页
资源描述:

《1.4.3《 赤壁赋》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4.3《赤壁赋》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识记:1、结合注解,疏通全文,掌握“属、既、和、危、冯、固、侣、友”等实词词义,了解名词用作状语、使动、意动等词类活用现象。理解个别句子句意: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④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2、熟悉“赋”的文化常识。二、理解:把握作者“乐——悲——喜”的情感变化。体会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身处逆境、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三、学法:理清文章脉络,了解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教学重难点:二、识记:1、结合注解,疏通全文,

2、掌握“属、既、和、危、冯、固、侣、友”等实词词义,了解名词用作状语、使动、意动等词类活用现象。理解个别句子句意: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④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2、熟悉“赋”的文化常识。二、理解:把握作者“乐——悲——喜”的情感变化。体会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身处逆境、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主要任务:1、学生自读全文,结合书下注解初步疏通文章内容大意。2、质疑:在初读的基础上就文章的字词句含义及思想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提问。教学方法:1、学

3、生自读,教师点拨。2、小组讨论作业:学生课后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先进行自我释疑。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完成教学目标二,理清文章“乐—悲—乐”的感情发展变化。教学方法:小组讨论,组长发言,教师补充。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对文章的词句进行了疏通,并且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质疑。同学们也在课后自行查找了相关资料及文章。在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中有几个同学的问题看似很小却较有意思,或许可以对理解整篇文章起到关键作用。这个问题就是:Q:文中的“客”到底是谁?是否是另一个“我”?(此处可请提此问的同学回答何

4、以会作出此种思考。由此可发现对文本潜在含义有较好感悟力的学生思路,另外也可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阅读提示。)教师总结:1、肯定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感觉2、明确“赋”的传统表现手法“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从汉代的贾谊的《服鸟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主客问答”就成了“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作者常借此手法(主客间一难一解,互相辩驳)来表达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此种手法的好处是借“客”的名义制造矛盾的对立面,通过跌宕起伏的议论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二、通过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进一步理解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Q:既然主客间的问答代表了作

5、者思想中矛盾的两个方面,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讨论(各组推荐一人发言,注意分析时要联系文章具体语句,即从何处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明确“乐——悲——乐”的情感变化脉络)具体语句:乐:第一节:江山风月(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幽雅宁静、苍茫朦胧,美不胜收)歌咏、纵、凌、凭虚御风、飘飘乎、羽化登仙第二节:饮酒乐甚悲:第二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箫声呜呜然(凄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之前可能是或躺或卧的愉悦放松的姿势)三个反问:追述英雄功绩、感叹英雄不在空留山川遗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哀吾生之

6、须臾,托遗响于悲风。乐:第四节: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清风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第五节:喜而笑、枕藉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Q:既然作者游赤壁是由“乐”始以“喜”终,那么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到底在悲叹什么?(悲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悲情?(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或补充)教师明确:1、“悲”由三方面感触产生:(1)赤壁一带的江山风物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江水无穷无尽让苏轼联想到生命的渺小人生的短暂。(3)希望能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

7、知不可乎骤得”2、此处须结合当时背景来谈作者何以会产生这种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哀之叹。(可提问:作者为何会在游赤壁时联想到曹操?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曹操称雄一世,尚且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何谈理想和建功立业呢?)悲:一世之雄(曹操)终归寂寥江水无穷人生须臾登仙乏术终是梦幻伤古怀今为什么悲:(1)“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七月——十月)(背景)(2)被贬黄州(元丰三年二月——元丰七年四月)(3)壮志难酬(自小“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的抱负)教师补充并总结:(1)苏轼初到黄州生

8、活上也是贫病交加,据记载因水土不服患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