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师说 》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

1.2.2《师说 》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

ID:44891912

大小:126.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01

1.2.2《师说 》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_第1页
1.2.2《师说 》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_第2页
1.2.2《师说 》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_第3页
1.2.2《师说 》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_第4页
1.2.2《师说 》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_第5页
资源描述:

《1.2.2《师说 》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2.2《师说》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

2、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

3、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

4、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

5、。(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例如:    第二课时教学

6、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①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同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

7、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③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

8、道”不传的原因。)“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②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