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68992
大小:41.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31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考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考题分析一教学设计重点考题 1.教学目标的分类。 【参考答案】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2)情感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即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2.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
2、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3.教学目标的表述。 【参考答案】 (1)行为目标;(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4.选择教学策略。 【参考答案】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①发现教学;②情境教学;③合作学习。 (3)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①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
3、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 ②计算机辅助教学 ③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 5.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参考答案】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 (1)教学事项 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
4、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师常常要用到的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游戏。 (3)教学媒体 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 (4)课堂教学环境 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考题分析二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考题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参考答案】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参考答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
5、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着,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参考答案】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但是
6、,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 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5.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参考答案】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
7、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参考答案】 (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影响。 (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