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11269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9
《6、看不见的空气教案和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6、看不见的空气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1、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单元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2、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学情分析1.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
2、解到学生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这样我设计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验的操作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3.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道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质量。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3、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
3、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并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探究空气的性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导入1、师:请你用力挤压桌上的矿泉水瓶。2、师:请你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3、引导学生说出瓶子里有空气。4、你能看见它吗?(看不见)5、板书:看不见的空气6、你准备怎样证明有空气的存在呢?1、学生分组活动,用力挤压桌上的矿泉水瓶。2、学生分组讨论瓶子里有没空气,记录实验的方法。3、汇报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2、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1、引导学生说出证明有空气存
4、在的方法:扇扇子、将泥块放入水中、等)2、你准备怎样做这些实验,需要什么材料,请你说一说。3、师强调在实验中,注意用自己的感官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4、指导学生做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1、学生利用各种感官找纯水?2、汇报。3、分组实验,并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来感觉、认识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动手实验,更直观的感受空气的存在,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3、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1、师:分小组讨论,空气是否像其他的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呢?2、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呢?1、分组讨论。2、汇报。3、学生上台演示。让教学有
5、个头尾呼应,让学生知道刚开始的实验是与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息息相关的。同时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反思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同时,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板书设计看不见的空气物质形态颜色味道气味是否占据空间能否流动能否被压缩空气概括空气的性质:1、无色、无味、有重量。 2、能占据空间。 3、能流动。 4、能被压缩。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1、各组的实验好不好,是否能证明空气的存在?2
6、、在实验的过程中是否分工合理,全组成员是否参与?3、讨论是否激烈,是否各抒己见,得出的结论是否新颖、扣题。4、在汇报过程中说得如何?回复举报网站工作室板凳 楼主
7、发表于2012-8-2711:09:42
8、只看该作者教学反思1.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凭空想象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设计主要从学生的身边现象出发,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知,真实“看到”空气的存在,并以科学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生的意识里形成科学的概念,同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空气的现象,比如:跳伞、放风筝、水中生物等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根据这
9、一年龄特点,教学中选择的实验都是对动手要求比较简单的内容,偏重于学生动脑思考,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容易的体会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科学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加强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促进了学生思维从直观向抽象的转变。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科学课要求语言也要有科学性,但是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用空气的存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明白意思,但解释不清楚。从整个教学来看,主要是教师在前面的实验中缺乏语言表达的指导,有些科学用语没有给学生。今后教学中多注重这方面的引导。3.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方面,以前,学生的合作意识还
10、没有形成。实验中往往是个别学生想到就做,其他学生“跟风”。缺乏有效的交流,在内容选择上也没有必须是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内容。经过几节课的方法改进,实验前强调组员间的交流及小组分工,本节课学生基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