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烧瓷片不透水底釉的试制

二次烧瓷片不透水底釉的试制

ID:44718055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6

二次烧瓷片不透水底釉的试制_第1页
二次烧瓷片不透水底釉的试制_第2页
二次烧瓷片不透水底釉的试制_第3页
资源描述:

《二次烧瓷片不透水底釉的试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二次烧瓷片不透水底釉的试制1前言P)f8lU^z .$}z

2、ZJs Sg1[p#U 2坯体的调试fUWrR1 obF

3、;fwPnR 

4、釉面砖吸水率国标:〈17%,釉烧后一般只有(15~16)%;一次烧釉面砖的吸水率略小,一般只有(13~14)%。釉面砖一旦泡水,由于吸水率大,很容易透过,产生水印。)mOM!I7D@ 据有关资料显示,坯体的吸水率〈6%,砖就不会透水;如果能把坯体的吸水率降低,那么就可以减少吸水量,以降低对透水情总的影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z0I 1) 减小坯体的细度2%R.~9HtA 现在陶瓷行业二次烧釉面砖坯体的细度一般控制在(2.5~3.0)g/100ml。我们可以把其在一定范围内调小一点。从而提高颗粒的表面能,在相同的温度下能够更加熔融,以降低坯体的孔

5、隙率。,TzlW? 2)坯体配方的调整?32~%?m 现釉面砖的坯体化学组成范围(Wt%)如下:SiO265~73,Al2O316~23,CaO和MgO5~9,K2O和Na2O1~2.5,Fe2O3〈1.5,TiO2〈1。我们不但要降低烧失量,还要适当提高MgO的含量,以多组份共熔(多组份共熔可以大幅度降低烧成温度和熔融效果)。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K2O和Na2O的含量(但要注意窑炉的烧成曲线避免素坯变形);SiO2的含量也应适当提高,这样可以增加玻璃相生成量,填充坯体内的空隙。VUUnB<j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是红坯的话,应该不用考虑透水问题。

6、因为其坯体本身的颜色就已经透到砖面上;即使吸水也看不出水印。红坯含铁量高,熔融的好,各项物化性能都很好;而且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其唯一的缺陷便是:坯体有色,显得产品不高档。而意大利陶瓷专家就曾说过:砖贴到墙上后,就只看到砖面了,其背部(坯体)有没有色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Z/w

7、5< 3)坯体致密度的影响FT6CKsM" 坯体的致密度对坯体的烧成和熔融都有很大影响。根据笔者的经验,250*330规格砖的最大压力为15000KN,其实还是可以适当提高的(坯体配方时应把烧失量降低,避免由坯体致密度增加,导致排气不良)。坯体的致密度增加,坯体颗粒之间

8、接触更加紧密,反应更强烈,从而形成致密的素坯。IZ>l 4)坯体厚度的影响W>+`e]z 适当提高坯体的厚度,不过其成本会提高。s=jH1^ ZoJqJWsd 3底釉(化妆土)的调整fP4P'eI mpk+]n@ 釉面砖泡水后,会渗过坯体;因此要求化妆土不但能隔色,而且还要能隔水。要求底釉有良好的白度;又要有良好的烧结程度。c9jS!uDMK 1)底釉细度的影响;J+iwS*Z 由于二次烧釉面砖无需考虑坯体排气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不改变配方的情况下降低底釉的细度,以提高熔融效果。以期达到隔水的作用。在要求白度很高而又要求低温时,除

9、了加烧滑石等原料的用量(但膨胀系数将会变大),降低底釉细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高要某厂二次烧底釉的细度为:(0.5~1.0)g/100ml(比重1.84±)。三水某厂底釉的细度为:(0.3~0.5)g/100ml(比重1.86±)。我个人认为细度还可以降低,只是加工时间略为增加。=BR+J9 2)底釉的配方的影响.7Yox1, (1)底釉原料的选择_fn7-&6 底釉配方时,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高白度、低温、烧后能生成大量玻璃相的原材料。使用特殊组份的不透水底釉熔块(一般为含钛量比较高的低温结晶熔块釉)。还需加入含钙镁等烧后能生成白色结晶的原料,而

10、且结合性好,如白云石等。除此之外,还需加入一部份钠长石提高膨胀系数,避免砖太拱。钠长石还可以大幅度降低釉的高温粘度,促成结晶的快速大量生成。X)RgXl{ (2)底釉配方实例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