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质的制备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配合物理论简介习题1、关于配位键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提供电子对的原子一般要有孤对电子B.接受电子对的原子一般要有空轨道C.任意两个原子间都可以形成配位键D.配位键一般是单键,和普通单键性质不同2、气态氯化铝(Al2Cl6)是具有配位键的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间成键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将图中是配位键的斜线上加上箭头,下列4个选项中正确的是3、在CuCl2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uCl4]2-+4H2O===[Cu(H2O)4]2++4Cl-绿色蓝色A.将CuCl2固体溶于少量水中得到绿色溶液B.将
2、CuCl2固体溶于大量水中得到蓝色溶液C.[CuCl4]2-和[Cu(H2O)4]2+都是配离子[来源:学*科*网]D.从上述平衡可以看出[Cu(H2O)4]2+比[CuCl4]2-稳定4、已知信息:[Cu(NH3)4]SO4的电离方程式:[Cu(NH3)4]SO4=[Cu(NH3)4]2++SO42-。具有6个配体的Co3+的配合物CoClm·nNH3,若1mol此配合物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只生成1molAgCl沉淀,则m,n的值分别是()A.m=1,n=5B.m=3,n=4C.m=5,n=1D.m=3,n=35、
3、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2+。C.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乙醇,溶液将会没有发生变化,因为[Cu(NH3)4]2+。不会与乙醇发生反应。D.在[[Cu(NH3)4]2+。离子中,Cu2+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6、如图是卟啉配合物叶绿素的结构示意图(部分),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叶绿素只含有H
4、、Mg、C元素B.该叶绿素是配合物,中心离子是镁离子C.该叶绿素是配合物,其配体是N元素D.该叶绿素不是配合物,而是高分子化合物[来源:Zxxk.Com]7、Co(NH3)5BrSO4可形成两种钴的配合物,已知两种配合物的分子式分别为[Co(NH3)5Br]SO4和[Co(SO4)(NH3)5]Br。(1)若在第一种配合物的溶液中加BaCl2溶液时,产生现象;(2)如果在第二种配合物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现象,(3)若在第二种配合物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时,产生现象。8、在白磷分子中,每个磷原子以______
5、__________键与另外的________个磷原子相结合成__________________空间构型,键角为___________。如果把一个白磷分子的每一个P-P都打开插入一个氧原子,则一共可结合________个氧原子,这样得到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若每个磷原子再以配位键结合一个氧原子,则得到化合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形成的配位键中,________原子提供孤对电子,_________原子提供空轨道。9、在含有Cu2+和NH3的水溶液中,存在着三类化学反应,它们是(用配平的化学反应方程
6、式表示)、和。如果pH值过高,配离子浓度将(填“升高”或“降低”);如果pH值过低,配离子浓度将(填“升高”或“降低”)。[来源:学科网]10、一项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铜锰氧化物(CuMn2O4)能在常温下催化氧化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甲醛(HCHO)。(1)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NO3)2和Mn(NO3)2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所得沉淀经高温灼烧,可制得CuMn2O4。①Mn2+基态的电子排布式可表示为 。 [来源:学科网]②N的立体构型是 (用文字描述)。 [来源:学#科#网](2)在铜锰氧化物的催化下,
7、CO被氧化为CO2,HCHO被氧化为CO2和H2O。①根据等电子体原理,CO分子的结构式为 。 ②H2O分子中O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 。 ③1molCO2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 。 (3)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生成[Cu(OH)4]2-。不考虑立体构型,[Cu(OH)4]2-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11、子的粒子结合。如N就是由NH3(氮原子提供电子对)和H+(缺电子)通过配位键形成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粒子中可能存在配位键的是 。 A.CO2B.H3O+C.CH4
8、D.H2SO4(2)硼酸(H3BO3)溶液呈酸性,试写出其电离方程式: (3)科学家对H2O2结构的认识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最初科学家提出了两种观点:甲:、乙:H—O—O—H,式中O→O表示配位键,在化学反应中O→O键遇到还原剂时易断裂。化学家Baeyer和Villiyer为研究H2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