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视野下重构“文包诗”的教学策略

素读视野下重构“文包诗”的教学策略

ID:44655080

大小:36.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0-24

素读视野下重构“文包诗”的教学策略_第1页
素读视野下重构“文包诗”的教学策略_第2页
素读视野下重构“文包诗”的教学策略_第3页
素读视野下重构“文包诗”的教学策略_第4页
素读视野下重构“文包诗”的教学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素读视野下重构“文包诗”的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素读视野下重构“文包诗”的教学策略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文包诗”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对古诗词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素读的视野内,我们可以重构“文包诗”的教学路径:通过提升古诗的陌生化指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加强“文”“诗”的互文式比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延伸古诗的意义圈时空,培养学生的拓展性阅读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读;文包诗;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60-05“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独创的一种新文学体裁。之所以称之为新文学体裁,是因为这类文本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

2、的课文,又不同于教材中收录的一些古诗词,而是根据那些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站在现代文学写作学的视角创作成的,集人、境、情、意于一体的文本。这类文本的“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是今人对古人的镜像式复原,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融合在一起,共生共存;有的是凸现名篇中的名句,将其中的场景进行详写,将原有的“诗”包含其中。在这类课文中,作者(编者)“穿越”了时光隧道,将古汉语体系中的“文本”在现代汉语图式中进行扩展阐释,力求“诗”“文”映照成趣,“文”“诗”浑然一体。因此,“文包诗”的教学,旨在借“文”学“诗”,降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难度,让学生在现代的话语

3、图式中理解古体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藉此感受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一、“文包诗”特点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文包诗”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开创了古典诗词新的教学范式,既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也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但是,站在汉语言文化的传承上,“文包诗”这一体裁对古诗词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文包诗”破坏了诗的“情境”。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品,字字珠巩,句句精湛,都是诗人在特定的场域中情感的高度浓缩,给现代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像空间。诗人写作的那个“时”“空”,是需要不断地通过“诗”一样的解读进行臆想和猜测。正是在这样的臆想与猜测中,传统文化变得意味深长,才

4、具有经典的意义。今天,我们在读这些“诗”的时候,对当时“诗境”的理解也只能根据语言文字的意义,或者通过相关的文献检索,进行“尽量”的查寻与复原。这些查寻和复原也只是一种可能,让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不可能”。如果将其定格为一种固定的甚至是固化的“境”,文字的符号意义也就没有了再寻找的价值,“诗人”死了,“诗”也随之死了。二是''文包诗”破坏了诗的''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更是古诗词历久弥新的价值所在。诗人在创作中,''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理活动,可意会而非可言传的;“象”因“意”而指向具体的物,是“意”的寄托物。因此,古诗词的写作

5、艺术就在于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因为“心中有事”,所以眼中的事物便成了“心中之事”的寄托,事物也就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作者也因此创造出了一个特定的“艺术之象”。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之象”,读者在阅读欣赏古诗词时便可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阅历和心境进行历史性阐释,一边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一边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苏教版中的七篇文包诗,无一不是将诗中所有的“象”进行了''舞台剧式”的描述,将诗的“意”定格为永恒,已然破坏了诗的“意象”,使得对古诗词的理解再也不会“神与物游”,更不会感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因此,古诗词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无一不是诗人“

6、意”的载体,如果将这些“草”“木”“景”“物”用现代的文字解释得通体透彻,“意”就没有了“情感”,“诗”不再成为“史”,我们的阅读也就不再是“经典阅读”。三是“文包诗”破坏了诗的“文化”。文包诗的创作过程离不开前人的阅读经验,但又意欲突破前人的理解,因此,就有了“穿越”迹象。作为中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西游记》被演绎成《大话西游》,真是让我们在“嘻笑无度”中有些“酸涩不已”。我们不反对将经典站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历史性解读,但如此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野蛮颠覆。文包诗虽然不是《大话西游》,但对学生学习语文、掌握并传承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负面影响的。可以这样

7、说,古代的文化经典一旦被赋予现代的诠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丢掉了诗的味儿,更丢掉了民族的魂儿。《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境,并配以相关的插图。文中,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定格为两人先沉默不语,后进行对话一一“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虽然我们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笔者认为,这样的对话包含了恭维、奉承和酸腐的现代味,不太符合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含蓄、谦让和高贵,有待斟酌。笔者看来,文包诗对于理解古诗而言,表面上降低了理解难度,却可能忽视了古诗的文学价值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