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621772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2
《文包诗教学策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文包诗”的教学策略柳江县拉堡小学粟燕燕一、教材特点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短文大都编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做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
2、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那么,在我们进行教学时究竟是应该“以文为重”,还是应该“以诗为重”? 经过充分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为“文包诗”一类的课文时,过于侧重文中诗歌(工具性)的理解,或者过于侧重文中的情感因素(人文性),这两种策略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诗的理解,也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教师必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
3、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分析“文包诗”的体例,发现它有这些特点:首先,它以平实浅近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再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佳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为儿童自学古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它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要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着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双重功效。另外,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
4、,势必要“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及结构特点。 这三个年段,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目标一以贯之,设计科学合理,分层向前推进。 三、教学策略 在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点。 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初读课文,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要让他们明白,这类课文第一是要学习一首古诗,第二是通过读课文学好这首古诗。然后再让学生选准角度,定好方向进行初读。除了要求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发现“文”
5、、“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 2.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教师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体会到“文”、“诗”之间的联系,进而突破学习难点。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少年王勃》一课,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写道:“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与其对应的诗句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对古诗句意
6、的解释,没有采用呆板直译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换一种说法来说明。通过反复对比诵读,学生不光能顺利地领悟诗句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诗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还能接受到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3.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文包诗”中的短文,不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罗列和对诗句意义的译注,而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它们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抓手,而且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
7、散文与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完美结合。短文作了这样的生动描绘:“……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样的生动描绘就深刻地揭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主题。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用一下就轻易丢掉,是很可惜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但能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