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50716
大小:35.4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4
《简析转化班级学困生有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析转化班级学困生有效策略中图分类号:G4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日渐成为时下学校教育的主宰,而以生为本的教育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然而,由于学生智力上的微妙差异、学习成绩的一时差距、家庭诸多因素的影响,事实上造成了部分同学的困难,逐渐被沦为'‘学困生”。他们由于成绩长期处于劣势,对学习逐渐丧失了信心,甚至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结果造成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岗位上,通过学习摸索和实践
2、操作,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收到了较好的积极效果。现将对学困生实施转化的有效策略作如下阐释,以供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探讨。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很多老师对优等生关爱有加,呵护备至,从座位编排到课堂提问都是优先考虑,而对后进生却没有这样的“礼遇”,常常恶语相对,冷眼相待,或者是对他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久而久之,促使后进生形成了我行我素、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心理,他们厌学逃学,甚至与老师作对。产生这种局面是与老师的态度分不开系的,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后进生普遍比较自卑,缺少自信心,处处自认不如别人,性格孤僻,较少与其他同学来往,对老师、同学
3、和父母等人在很大程度上抱着逆反敌对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喋喋不休地批评和数落他,学生不但不会体会到我们对他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是我们在刻意“整”他,敦促他的逆反心理,只能起到负面的教育作用。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用真诚去对待后进生,用爱心去感化后进生,帮助他们逐渐克服自卑心理,重扬理想的风帆。二、成功的愉悦分享是转化学困生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一股强烈的求胜欲望,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认可。有时一个嘉许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往往能激励其奋发向上,甚至改变他一生的作用。尤
4、其是后进生,他们的缺点较多,经常给学校、老师或同学带来麻烦,故此常常会受到学校的处罚、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歧视,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对问题较敏感,所以适当的赞许或鼓励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思维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以非智力因素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三、合适的评价方式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
5、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要随着“学困生”的进步而改善,让他们
6、既感到有压力,也看到希望。四、有效的集体协作是转化学困生的载体转化后进生,班主任不能一人唱独角戏,而是要联系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使同学们认识到:后进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没能正确对待,走了弯路,只要同学们都能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为班级争光的。在安排座位时,班主任也应尽量让好学生和后进生相间排列,以期方便帮助后进生。笔者还经常同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寻找教育孩子的办法,与家长联系,要避免“告状”的现象,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希望而去鼓励支持孩子,不是气急败坏地回家数落孩子。与任课教师沟通,向他们了解后进学生的情况和课堂表现,并对症下药,寻找
7、转化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总而言之,后进生不是不可转化的,只要他们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只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富有耐心,倾注全部的爱心并施以适当的教育方法,后进生就会转化为好学生的。五、针对的区别对待是转化学困生的保证在制定“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时,不能采用急于求成和“一刀切”的方法态度,应分清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可以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小步子前进的策略,使''学困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逐步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当“学困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我们老师不能急躁、气馁,应找出回落的原因,“教不厌,诲不倦”,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困生”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