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44432
大小:28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4
《研究高考冲刺策略【精品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研究高考冲刺策略—2009年历史备考的几个基本策略岁岁备考,今又备考。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怎样备考才有可能让我们的考生“一举成名"呢?不同的人想法不一,作法有别,效果悬殊。有人讲究方法,遵循规律,一路走来,顺顺当当,绩效显著;有人埋头苦干,少有策略,艰难行进,跌跌撞撞,高耗低效。高考就是以题目的形式作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素质和潜能。由于高考的限时性,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难度不同的若干个试题,那么解题的准确性和解题速度,就成为衡量考生素质和潜能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就是考老师备考的针对性。我们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复习备考中要去研究、思考新颖的高考题的
2、发展方向和设计形式,然后,引领学生去探索。因此,高三备考教师如何去引领学生复习,怎样复习备考有效,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一、研究高考求“准”1、重视《考试大纲》增加、增强的内容,对其删减的内容要大胆丢掉,对其中表述发生变化的内容要迅速适应。切实为学生减负。2、关注高考试卷的变和不变,掌握参考答案的解题套路和规范措辞。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3、・“小字不小视J适度关注未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和教材中的小字部分、注释、插图、引文等。如2008年全国卷I的第13题就涉及教材小字内容(对有关《瀛环志路略》内容的解读),全国卷II第18题(对马基雅维利所著的《君主论》的介绍)也是。
3、4、关注命题的切入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反映现实问题和热点现象;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体现学术发展的方向;符合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关注人文精神和素质的考查。复习建议:1•稳定训练试卷整体难度,与高考试题的命题角度、命题形式和试题难度力求一致,研究应对变化的方法策略。2.历史学科内部“三史”分值比例不会严格按照考纲和教学大纲及教材比例命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复习计划.适当调整中国古代史总复习所占时间.3.教学关注高频考点中国古代史(22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商鞅变法诸子思想秦朝的政治特点海陆丝绸之路秦汉文化孝文帝改革江南的开发隋大运河及唐交通贞观之
4、治、开元盛世隋唐经济隋唐文化王安石变法辽的蕃汉分治及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宋元文化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明清农业及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民族关系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文化中国近现代史(24考点)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天朝田亩制》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马关条约》维新变法及清末新政三民主义及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大革命秋收起义革命根据地建立及土地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建设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共同纲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0世纪50和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果改革开放世界近现代
5、史(21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美国独立与《独立宣言》启蒙思想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十月革命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及建设巴黎和会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德日法西斯专政及罗斯福新政“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二战”的影响及联合国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及民族国家发展美苏争霸苏联解体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二、针对性教求“效”1、求“实"一一夯实基础抓主干目标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全面:全面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全部知识点,不能厚此薄彼。系统:纲举目张,将目录烂熟于胸,构建一个有机的系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关
6、系,形成知识点间的“互动”。准确:忌张冠李戴、模棱两可。牢固:死记硬背要不得,但背死记硬少不得。方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搞清每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与其浅“耕”十遍,不如深“挖"一遍。填漏补缺,大胆取舍;质疑问难,融会贯通。大胆丢掉非重点知识,减轻负担,提高效率。2、求“活"一一重组知识构专题大胆取舍,筛选专题知识。不符合高考要求的内容,要大胆舍弃,如教材中带星号的阅读课内容;符合高考要求的内容,要全面掌握,如教材主干知识,尤其是能贯通古今中外的内容;易于和政治、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内容;社会热点问题,即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问题、具有史实性
7、能与人文意识的问题,如关注民生、改革开放、制度创新、思想解放、和谐社会、科技革命等,再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周年纪念问题(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3、求“联"——学以致用勤迁移。(1)将史学理论和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提高自己运用唯物史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有关的史学理论知识,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从人类文明演讲的角度看历史、阶级和阶级斗争、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原因和结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