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痛点封闭及牵引按摩结合对颈椎病治疗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痛点封闭及牵引按摩结合对颈椎病治疗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治疗新方法临床效果。方法对386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痛点封闭与牵引按摩结合组的总有效率96.7%,显效率45.2%,与常规治疗组比校,有显著意义(P<0.05)o结论痛点封闭与牵引按摩结合治疗颈椎病的新疗法在颈椎病的治疗中效果突出,痛苦小、花费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关键词]颈椎病;保守治疗;牵弓1;痛点注射[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36-88-02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近年来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
2、呈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目前治疗主要分为常规保守疗法和外科手术治疗两种方法,而手术治疗存在花费高、风险大、并发症多、患者不愿合作等诸多弊端,所以探索和发展保守治疗颈椎病的新方法成为我们各级医院和医疗研究者探索的方向。2006以来,我科一直采用痛点封闭与按摩推拿相结合的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门诊颈椎病例共计386例,年龄30〜75岁,平均43岁,经化验等常规检查,排除合并其他疾病。所有患者均通过CR或者CT片对照,有明显临床症状和相应的影像学表现
3、。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I组)200例和痛点封闭与牵引按摩结合组186例(II组)。1.2方法I组患者按照颈椎病的常规疗法牵引、按摩、物理疗法、药物治疗,治疗时患者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0°,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在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稍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牵引重量一般以自身重量的1/10^1/5,-般就是6~7kg,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牵引时间20〜30min,—般根据重量和患者的承受能力适当的加长或减少时间
4、,牵引后让患者休息5~10min,开始进行按摩,先从颈椎两侧开始,然后向肩部背部延伸,使用推法、拿法、压法、点穴相结合从上向下反复运用,直至局部产生热感和酸沉感,力量以患者能耐受为标准,点穴时要使局部产生酸沉、麻胀、痛、热等感觉效果最好。若患者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按摩点穴。接着用旋扳手法,先嘱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此时必须注意:①旋转角度不可过大;②不可片面追求旋颈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声;③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松弛紧张的肌肉按摩结束。
5、牵引按摩每天1次,10~20d为一个疗程。I组只用上面的方法即可;II组患者加用局部封闭治疗,局部注射用品:曲安奈得、维生素Bl、B12.生理盐水、利多卡因注射液等按比例配备使用,10mL注射器、碘酊、75%酒精、消毒棉棒等备用。患者取坐位,指压局部明显压痛点,用碘酊做出标记,局部常规消毒,然后把准备好的药物用10mL注射器按比例抽入注射器,刺入标记部位,做上下提插得到酸沉针感,回抽无回血缓缓注入药液,使药液均匀注射到疼痛部位,每个部位注射药液2~5mL为宜。操作当中应观察患者表现,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操作完成后用消毒棉
6、签和胶布包扎注射针孔部位,以防感染,每周注射1次,一般以3次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均经过一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回访。2结果I组(200例)显效51例(25.5%),有效83例(41.5%),无效66例(33%)・总有效率(有效+显效)67%oII组(186例),显效81例(43.5%),有效93例(50%),无效12例(6.5%),总有效率(有效+显效)93.5%o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II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I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3讨论局部痛点注射疗法是近几年来很多医院广泛采用的颈椎病疗法之一,采用少量的长效激素和神经修复药物、局麻药并用,
7、目的是达到协同作用,减少相互用量,局部应用降低了药物用量,曲安奈得注射液为长效糖皮质激素,具有强而持久的抗炎作用,使血管敏感性增高,收缩性加强,减少局部充血及体液外渗;减轻局部水肿,对纤维母细胞DNA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肉芽组织形成,有利于炎性渗出细胞和致痛物质的吸收,也有直接治疗无菌性炎症、减少粘连、软化瘢痕的作用,因而和利多卡因、维生素Bl、B12等合用,有利于病变的恢复,减轻疼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减少了医疗开支,减轻了患者痛苦及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具有推广价值,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施杞.要重视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
8、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1-3.[2]张茂师.颈椎病发病机制再认识[J].颈腰痛杂志,1998,19(3):217-218.[3]刑志栋,魏效荣,曹建荣.人体椎间盘活动模型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