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技术论文

生化技术论文

ID:44640520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生化技术论文_第1页
生化技术论文_第2页
生化技术论文_第3页
生化技术论文_第4页
生化技术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化技术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生化技术是指在生物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应用的各种技术,主要指生物体内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检测、制备与改造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化分离技术、生化检测技术、酶、基因和细胞操作技术。重点讲授生化分离技术和生化检测技术。本文主要简单介绍生化技术和讲微透析取样技术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关键词:生化技术微透技术1、生化分离技术生化分离技术是实现生物工程产业化的关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当前生化分离技术领域的大分子物质提取、分离及纯化技术、沉淀技术、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各种色谱技术、各种电泳技术等有较全面、较详细的了解,并掌握一些主要技术的方案

2、设计和实际操作。是指对由生物界自然产生的或由微生物菌体发酵的、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酶反应等各种生物工业过程产生的生物原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最终使其成为产品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生化技术包括:1・膜分离技术:透析,超滤,微滤,屯渗析,反渗透,纳米过滤技术。2•层析分离技术: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亲和层析,高效液相层析。3.化学检测技术:重量法,化学法。4.电泳技术。5.分光光度检测技术。6•生物大分子提取与离心沉淀技术。1」生化分离技术的特点:①产物浓度低的水溶液(庆大霉素(0.2%))②组分复杂(a大分子;b小分子;c可溶物;d不

3、可溶物;c化学添加物)③产物稳定性差(a化学降解(pH,温度);b微生物降解(酶作用,染菌)④制得产品价格和产物浓度成反比(原料中目标产物越低,所需能耗越高,分离过程成本越高)⑤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尤其是药品等(蛋白类药物杂质小于2%、重组胰岛素中杂蛋白小于0.01%)1.2生化分离技术的重要性:是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决定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产品的质量的优劣,成本的高低,竞争力的大小。总之,生物技术产品的特点给下游加工过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没有下游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有工业化结果、工业化效益。1.3生化分离技术主要研究对象有:单体或小分子类,如氨基酸、核廿酸、脂质

4、及植物次生物质。有重要的营养和医川价值,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和临床输液,也可作为F1用化工的新材料一皮肤营养剂、抗氧化剂,还可以作为畜牧业方面的增效剂一高效饲料添加剂,还可以作为轻工业领域的新生力量一新型表面活性剂、新型纤维,生物工程不可缺的基本材料一细胞工程、发酵工程所需培养基的添加剂等。核昔酸类物质包括UMP、GMP、CMP、AMP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医药中I'可体和核酸类药物。脂质在食品添加剂和医药等方面用途广泛。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核酸。复合分子,如复合分子是指由大分子与大分子构成的复合物如多糖与蛋口质构成的糖蛋白、色素与蛋白质构成的色蛋白,也包扌舌大分子与小

5、分子构成的复合物如脂蛋白、磷蛋白等。1.4生化分离技术基本步骤:(一)建立分析方法建立分析方法的0的是要衡量效果(收率、纯度),以保证分离工作顺利进行.生物测定方法:生物测定乂称生物检(鉴)定。利用某些生物对某些物质的特殊需要,或对某些物质(如抗生素、药物等)的特殊反应来定性,定量测定这些物质的方法。如用小鼠的惊厥反应测定,用微生物测定维生素B等。•理化测定方法•理化方法和生物方法相结合一个好的分析方法必须满足:特异性或专一性强;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灵敏度高;吋间短,操作简便。(二)选择提取材料选材的主要原则:来源丰富,含量相对较高,杂质尽可能少。选择材料范围包括动物、植物、

6、微生物・。(三)选择提取方法实验材料选定后,常常需要进行预处理,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将目的物进行抽提和提取。(四)分离纯化方法的探索分离纯化步骤为核心操作,须根据目的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及具体条件定。2、微透技术前沿80年代中期兴起的微透析技术,在神经化学、药物学、生物行为科学和在体分析及药物开发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逐渐受到生物医学界和分析化学界的关注自微透析技术的出现到1992年已有800篇相关论文发表[1]近年来微透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发展迅速,这项技术在国内也已受到人们的重视[2,3]本实验室承担了有关微透析技术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基金项目微透析取样技术

7、是由早期神经化学实验室中的灌流取样技术发展和延伸而来的新技术1961年Gaddum[4]发明了推拉式灌流取样技术并应用于监测脑细胞外神经化学物质Gaddum的推拉式灌流探针由顶端开口的两个同心圆式不锈钢管构成,取样时钢管直接插入脑中,灌入人造脊髄液,在顶端开口处,神经递质和其他代谢物进入探针而后被灌流液带出这项技术自首次报道之后得到许多改进[5,6],曾广泛应用于脑中许多部位的神经递质的检测[2〜9]但这种开口式设计存在固有的缺陷:灌流液与细胞外液体直接接触,易引起组织感染且回收率低;另外,取出的样品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