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临床观察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疱疹性口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予以阿昔洛韦片结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口服治疗,治疗组42例采用清热泻脾散口服治疗,疗程3〜5天,疗程结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76.19%(P<0.05)。结论:清胃解毒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临床疗效确切。关键词疱疹性口炎小儿清热泻脾散小儿疱疹性口炎是市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
2、引起,起病急,发病率较高,多发于〈6岁儿童,特别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疲困不适、流涎、烦躁不安、拒食等,在齿龈、颊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小疱疹,疱疹溃破后形成溃疡,上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旁边有一圈红晕,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溃疡疼痛明显。笔者采用清热泻脾散治疗疱疹性口炎4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儿科门诊符合疱疹性口炎诊断标准[1]的84例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
3、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3.45岁,病程1〜3天;对照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3.49岁,病程1〜3天。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上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清热泻脾散,黄连6g,黄苓9g,生石膏20g,生地6g,梔子9g,薄荷3g,赤茯苓9g,灯心草9g,甘草4g。有食积内停者,加焦三仙;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每H1齐
4、」,水煎,少量多次服用。VI岁者服50〜80ml/
5、H,1〜2岁者80〜100ml/日,2〜5岁者100〜150ml/U,>5岁者服150〜200ml/H。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20mg/(kg・H),同时维生素C及复合维生素B片口服。两组患儿体温>38.5°C吋均给-了物理降温、布洛芬混悬液口服退热,合并细菌感染吋常规加用抗生素,因拒食哭闹明显,有脱水表现者,予以补液。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用药后3日内疼痛明显减轻,能进食,溃疡面缩小,数目减少;②有效:用药后5日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③无效:用药后5日病情无改善。统计学处理:采用X2>/sup>
6、检验。结果治疗组42例,显效21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6.19%。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即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讨论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主要由1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尤以0.5-2岁婴幼儿多见,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主要表现为患儿口腔黏膜、舌、牙龈、上腭等处发生疱疹,疱疹溃破后成为溃疡,上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周围有红晕,本病虽属自限性疾病,但多数患儿因口痛影响吞咽而烦躁哭闹,
7、不愿进食,加之发热,病情严重者可致脱水及酸中毒,口愈常需7〜10天,冃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屮医药对病毒感染有较好的疗效,该病属于中医学“口疮”范畴,其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胃积热,或心火上炎,复感六淫之邪,热毒秽浊之气熏蒸口腔,腐蚀黏膜所致。脾开窍于口,舌为心Z苗,故心脾两经有热,最易发口疮,目前小儿养尊处优,多嗜好肥廿厚味Z品,F1久易致脾胃湿热内蕴,热郁化火成毒循经上炎而致口疮。我们应用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方中黄连、梔子清泻心火,黄苓、石膏泻脾经积热,赤茯苓、灯心
8、草导热下行,薄荷升散郁火,生地凉血滋阴,大黄通腑泻火,甘草和中解毒,诸药合用,使蕴结于上中二焦Z火热毒邪得以清解,口疮得愈,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sup>P<0.05o参考文献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