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28674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4
《浅谈文言文教学(2)(教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高考必考的一块。这一块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瓶颈,深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节课下来,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在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让文言文教学出现崭新的面貌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认真备课、上课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前提:文言实词的掌握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文言文句法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途径。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的比重也增加,怎样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值得探讨,现就我个人的一些体会,谈谈文言文教学。一、诵读我们应把主要力量放在诵读上,做到熟读成诵。朱熹说过:“学
2、者观书,先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凡是教师熟读成诵的课文,教学时脱口而出,自然带领学生熟读背诵,教学也得心应手。这样,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哪个词,哪个句式,学生在以前什么时候学过,随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和巩固。凡是课本上的文言文,都要求学生利用课上和晨读的时间背诵。不仅如此,还要求学生能够默写,每个学生都有一本默写的本子,可以默写全文,可以部分默写。默好后,进行交叉批改,这样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借鉴古
3、文,提高写作能力都有好处。二、把握教材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长流水。我们要围绕课文和教学目的,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年级要求,循序渐进。如《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按注释讲一下他是什么人即可,如果由司马迁讲到他的父亲,那就没必要了。教师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课文分析必须把握,但讲时不必样样都讲到。三、敢于质疑上课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参看注解,查字典,引导他们反复诵读课文。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讲解,而不须从头讲到尾。如《公输》“公输盘谧,而出:'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学生提出疑问,问为什么前一
4、句的“所以”前不加“之”,后一句为什么加“之”,使教师进一步钻研,共同讨论,教学相长。从头讲到尾,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积极地动脑、动手。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不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和掌握的程度,造成教学上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我主张文章开头和结尾段详讲;也可以抓住难点和重点段详讲。如《捕蛇者说》第四段是重点,教师重点讲,讲完后齐读,加深领会,效果会更好。四、夯实基础1、以旧带新解实词虚词数量有限,而实词数量多,义项复杂。为让学生积累常用文言实词,我采用以旧带新,古今对比的方法。①以旧带新古代汉语许多的词义和现代汉语不同,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困
5、难之一。我们不仅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异”,还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同”,“异”是可以突破的难点,“同”是利用的条件。如《陈涉世家》一文中“辍耕至垄上”的“辍”,有的同学不懂,可以叫他们回忆《回忆我的母亲》中的“外祖母……但仍不辍劳作……”。使学生知道“辍”也有“停止”的意思。又如《隆中对》中的“此用武之国”,我先叫学生解释“北国风光”的“国”,使学生知道“此用武之国”中的“国”和“北国风光”中的“国”字词义相同,即“地方”的意思。②古今对照解实词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提高理解阅读和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学习古汉语词语,要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找出古今语言的联系。对课文中新出现的词,我要
6、学生找出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如《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归”字,现代汉语有“殊途同归”。这样扩大了学生的词汇,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文言文句法把关学生拿到一个句子拆开来每个词都会讲,联系起来却不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无法准确翻译,所以高中文言文教学给学生讲点语法是必要的。文言文句法教学内容包括两大项:一是“异”中求“同”,二是“同”中寻“异”“异”中求“同”,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国的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分析文言句子。要打破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神秘感,告诉他们只要有能力分析白话文的能力,那么也就能分析80%的文言文句子,免得学生在文言句子面前望而却步。
7、这一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句子的拆析,就是把读不懂的句子按结构成分一一拆开来看。弄清相互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两个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作用,使原来的句子分别充当了主语和宾语。②句子的补缀文言句子的特点是简约,不少句子往往省略掉很多成分,造成阅读上的困难,这些省略包括文法上的省略,如代词“之”做宾语时的省略,介词“于”的省略等和语意上的省略。这两种情况需将省略成分补上,再将全句连缀起来,使文章畅达贯通,如“然而得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属于文法省略需补缀为“然得而腊(之)而腊之以(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