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体悟

学习心得体悟

ID:44611750

大小:8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学习心得体悟_第1页
学习心得体悟_第2页
学习心得体悟_第3页
学习心得体悟_第4页
学习心得体悟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习心得体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数学教育需:注重点滴、关注衔接屮学数学有别于小学数学,更需点滴渗透夯实基础形成数学思维和能力,同时更应关注以后发展,做好自然衔接过渡。引言屮学数学教育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孩子经历数学实验,通过活动点滴渗透数学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唤醒和鼓舞孩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知识要完整,有来龙和去脉,为了孩子长远健康发展,务必关注初中阶段和高中数学的衔接。一、中学数学教育注重基础夯实点滴渗透等腰三角形后小结研讨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里我在与孩子一起学过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后,又

2、增加了一节研讨课《我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复习是重复,但不是简单翻版[叽目的是让孩子温故知新,体会相似学习的妙处,感受数学的魅力。以下是我们的课堂片段:师:“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八年级开学至今我们一起学习哪些知识?生: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等等。师:非常好,上两节课我们刚刚学习等腰三角形,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还知道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等角对等边”。同学们,我们在初

3、一学过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他们是互逆定理,那,等腰三角形是不是也具有类似待征呢?请同学们一起讨论!教师板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边对等角”②“三线合一”孩子们四人一组,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于是孩子们得出了第一个定理「'等角对等边”,就是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学习过的。然后,其他组又相继得到命题:①高和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高和中线相互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③中线和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教师鼓励孩子把文字命题转化为几何符号画出图形、写出证明。(1)、已知:AABC,

4、AD丄BC,BD=CD求证:AB二AC证明:TAD丄BC,BD-CD・・・AB二AC(还有的同学用全等证明)(2)、己知:ZABC,AD±BC,ZBAD=ZCAD求证:AB二AC有的用等角对等边,有的用全等证明。(3)、已知:ZABC,BD二CD,ZBAD-ZCAD求证:AB=AC这个命题证明不太容易,但是也还是有很多同学证明出來了,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等角对等边证明出AB二AC。甚至我们一起又开心的给这几个命名为“二合一”。于是孩子们一起新归纳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①定义;②等角对等边;③

5、二合一(选择题填空题可以快速作答,简答题加快思路形成,但书写仍需要证明)。波利亚说过“学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它”。教师把握好教学方向,明确目的,做个睿智的组织者,大胆把学生推到前面,让孩子经历学习,大胆尝试,知识内化,点滴渗透。记住:教师的体验和理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的体验和理解⑵。孩子在集体活动屮体会到学习的怎趣,感受到数学的美,渗透数学思想。二、屮学数学教育关注知识衔接其实这部分我相信很多一线教师都有体会,高中和初中数学有些地方脱节。比如,二次方程里的韦达定理初中是不做要求的,而高中是直接拿

6、來运用的,再比如十字相乘法,高中也是直接运用。还有些知识在初中可以加以涉足,比如,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方程的其他表达形式,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等。有如下一题:(1)、-1与1的距离是多少?11-(-1)

7、等于多少?(2)、用绝对值的儿何意义说说

8、x-l

9、在数轴上表示什么意义?(3)、x—1

10、>2的解;(4)、在数轴上找一点表示的数为

11、x-l

12、+

13、x-2

14、>3的解(数轴略)。小题可以大做,这里面有数形结合的思想,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个很好的题,还和高中知识衔接。而对于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完全可以让孩子

15、自己去证明,在上到勾股定理知识完全可以作为复习课的练习。当时我是这样上的:师:今天我们一起冋顾一下《勾股定理》这章的知识,然后一起研究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生:学习了勾股定理的定义和应用;在数轴上找到表示巫的点;学习了矩形的折叠;勾股定理逆定理。师:很好,注意折叠中角相等、线段相等,和勾股定理的应用。现在一起研究这么一个问题: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研究:(1)、(1,-2)到原点的距离是(2)、(3,4)和(1,2)之间的距离(3)延伸:证明#

16、(西,必)和〃2(兀2,丁2)之间的距离是J(兀]-兀2)2+

17、(必-旳)2用这一个探究题,复习了勾股定理,而且又适当拔高。点到直线的距离证明用到点与点的距离和面积法就可以解决。我当时上课如下:师:同学们我一起学习了《函数》,这章有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还有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定义(包括解析式的三种形式)、图像和性质,方程、不等式与函数,方案选择等等,现在我们一起來研究下面这道题:(1)、原点到直线y=x+l的距离(2)、(1,1)到y=x+l的距离(3)、用面积法证明:〃()(兀(),刃)倒直线山+By+C=0的距离=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