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95886
大小:34.1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3
《血液灌流治疗蜂蛰伤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血液灌流治疗蜂蛰伤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蜂蛰伤后出现靶器官损伤,血液灌流治疗促进痊愈。方法:清洗伤口、抗过敏、血液灌流治疗。结果:患儿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痊愈出院。讨论:密切观察患儿身体重要靶器官的损伤情况,积极进行血液灌流,并做好血液灌流时的护理。关键词:血液灌流;蜂蛰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92-01蜂螫伤是被蜂(大黄蜂、马峰)蛰伤后易出现全身和局部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危及生命。近年来,我院收治2位蜂蛰伤的患儿,在基础
2、治疗的上,均积极采取了血液灌流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位均为男孩,平均年龄为7岁。中毒方式均在山间树林玩耍时被野蜂蛰伤。堇伤部位为头、面、及上肢暴露部位。局部症状:蜂蛰刺部位均有红斑、肿胀和疼痛;全身症状:均伴有低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来院查血:WBC高达46、57*109/L,肝功能受损明显。2治疗方法2例患者先经过清洗伤口,抗过敏等处理,然后进行血液灌流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3次;同时给予对症支持等综合性治疗。血液灌流时均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单针双腔管,全身肝素
3、化,血液灌流机为珠海丽珠JF-800A型单泵血液机,血液管理器为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HA230(2次),330(3次),280(1次)型吸附器,血流量为50〜3护理3.1一般护理: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监测T、P、R、BP、SP02o每半小时记录一次。此外,按照病情随时监测PT、肝肾功能,密切观察患儿神志、尿量,每日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管路的通畅。3.2血液灌流时主要护理(1)管路的护理:首先协助麻醉科医师规范置管,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每日换药,并观察置管局部有无红肿
4、潮湿,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连续管路双重固定(穿刺部位、床边),严防连接管路的脱落、扭O每次血液灌流治疗结束,用肝素盐水(肝素钠(100mg/2ml)lml+生理盐水4ml)按管腔容积封管,次日回抽管腔内肝素盐水及血凝块,继续行血液灌流治疗。(2)抗凝剂的使用,正确使用抗凝剂尤为重要,血液灌流治疗中防止凝血及出血,并密切观察有无管路及灌流器凝血现象。血液灌流治疗前10分钟遵医嘱使用首剂肝素静脉注射。血液灌流治疗中每l/2h监测ACT,根据ACT数值,调整抗凝剂的用量。(3)并发症的护理:①发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5、,做好管路的护理,置管处保持清洁、干燥,如有感染,立即给予拔管并重新建立血管通路。置换液配制时注意无菌操作,液体必须严格检查,确保安全②出血: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儿皮肤黏膜,穿刺处的有无出血情况,一旦发生穿刺处出血,应立即局部加压止血,急查凝血四项,调整肝素泵入计量,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鱼精蛋白注射液。③凝血:患儿的血管细,血容量少,配合性差,机体耐受性差等生理病理特点,治疗开始阶段特别容易造成发生凝血。安排专业工作人员看护患儿,防止患儿躁动,保护好血管通路[1],患儿躁动时遵医嘱使用咪达哩仑镇静,必要时暂停血泵,血制品预冲管路,
6、血流速减慢,调整肝素泵入计量。4结果2位患儿住院的时间6〜10天,入院后即开始进行血液灌流治疗,次数3次。出院时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WBC:12.71*109/L,肝功能恢复正常。穿刺部位无感染,2例患者均获痊愈。故HP治疗蜂蛰伤疗效显著,蜂螯伤的患者应尽早使用HP治疗,能清除毒素、减轻中毒,缩短病程,使患者早日康复。健康教育:(1)不要有意去捣蜂窝,不要惊慌,唯一的办法是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蜂攻击;(2)如果不幸已被蜂蛰,可用针或镶子挑出蜂刺,但不要挤
7、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然后用氨水、碱水、肥皂水甚至尿液涂抹被蛰伤处,使酸碱中和,减弱毒性,也可以用红花油、风油精、花露水、奶水外擦局部;但黄蜂毒液是碱性的,需用食醋、0.1%稀盐酸等弱酸性溶液来中和,也可将蛇药片用醋或白酒调成糊状涂在螯伤处。亦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如果当时有洋葱,洗净后切片在伤口上涂抹,效果也不错;也可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伤处,减轻肿痛。最后,直奔医院就诊,千万不要耽误时间,以免加重病情。5讨论以上病例提示:一旦被群蜂攻击蛰伤,应积极到医院救治,一旦出现器官损害,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身体重要靶器官
8、的损伤情况变化,积极进行血液灌流。参考文献[1]李佛兰、何巧玲、朱焕婵血液灌流抢救幼儿药物中毒的护理1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51-5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