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73521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3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护理。方法:利用牵引治疗和正确的功能锻炼,对1087例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和护理。结果:1087例经1~2个疗程治疗护理,腰腿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住院7~30天,平均15天左右治愈出院。结论:早确诊,便于及早康复,确保健康的脊椎。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锻炼;护理【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33-0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老化以后,弹性降低,在某种因素下坦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被挤压出来
2、,压迫刺激周围神经根血管,而出现痛麻等证,发病时腰部呈撕裂样剧痛,曲膝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活动或咳嗽,喷嚏,均可使疼痛加剧,并沿坐骨神经走行路线向腿部放射,明显受限,病程较长的患者,下肢有放射痛合并麻木。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肝肾虚损,气滞血瘀,筋伤骨错,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瘴阻经络而发。为了解决患者手术的痛苦,我院于2006年2月~2009年2月对1087例腰稚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行牵引治疗和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2月~2009年2月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087例,其中年龄
3、最小19岁,最大75岁,分别进行治疗观察及护理。2护理2.1体位:腰椎间盘突岀症病理机制是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部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指导患者保持自然、舒适的体位,有利于神经极部的炎性吸收以减轻疼痛。2.1.1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内安静、整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病人宜卧硬板床,床铺要干燥、平整、舒适。卧床休息是贯穿着治疗与护理的始末,研究表明卧床体位腰椎的载荷度最小,椎间盘承受压力也最小,应让患者卧硬板床休息。以减轻疼痛松解肌肉组织痉挛,防止强性刺激神经根,对急性期的患者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做治疗时用平车推入直
4、到症状改善为止。2.1.2正解翻身:当患者需要由仰卧位改变为侧卧位时,护士协助患者先屈膝平卧移至床的一侧站在其需要转向的背侧,嘱另一下肢伸直,护士双手分别托肩,协助患者翻至侧卧位,托髓的一只手最好能五指分开掌托共同扶腰舐部,翻身时始终保持患者的肩腰在同一水平位置上,保证脊柱同时翻转,不能扭转翻身,防止损伤脊柱。1=12.1.3脊柱的平衡:疼痛急性期过后可以下床活动,正解上下床,避免人为损伤脊柱的平衡。上床法:患者以其健侧靠近床旁稍下蹲,双手扶床面,健侧下肢后伸放于床上屈曲双肘,护士轻提患者的裤腿边缘以帮助其对抗自身下肢的阻力,慢慢
5、放于床上。下床法:患者先改为侧卧位,注意平衡移动于床边,健侧下肢先着地后双臂支撑起身体,护士轻提裤边协助,在患者上下床的过程中护士不可盲目主动帮助患者,而是要提醒患者注意勿扭转脊柱,保持平衡,防止扭伤。2.2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尽量不要久坐久站,必须时时配戴腰围,起到固定作用,减轻腰椎间盘的压力。2.3心理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疼痛、坐骨神经痛为锐痛,患者主诉下肢刀割样疼痛,在做牵引治疗时患者的腰肌肌肉者会非常紧张,同时对治疗存在着疑惑,而出现焦虑、急躁、恐惧与不良心态,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故护理人员为患者做好牵引治疗的同时
6、要对待患者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安慰工作,避免患者将治疗牵引反应误认为病情加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2.4功能锻炼:牵引推拿治疗后应指导患者及早做腰背肌功能锻炼,在卧床休息期间训练,患者三点支撑法和五点支撑法及飞燕式功能保健操,同时做双下肢屈曲,直腿抬高,踝关节的背伸、内收、外旋训练,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各关节肌肉僵硬及失用性肌萎缩。加强康复后期的训练指2.5注意事项:①嘱患者牵引治疗前2h不易吃的过饱。②牵引系带不易系的过紧或过松,松紧不合适会影响治疗效果,加重患者的疼痛。③牵引完后注意缓缓回位,避免撞击引起疼痛加重。④牵引中要
7、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病情变化。3小结对1087例患者均应用三维多功能牵引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加辅助中药治疗和正确指导功能锻炼,经1~2个疗程治疗护理,腰腿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住院7・30天,平均15天治愈出院。护理人员操作牵引系带松紧与治疗效果以及早康复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正确指导体位和功能锻炼,避免受凉,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是促进治疗康复的基本保证。参考文献[1]马志国,余学艳•硬膜外封闭加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5例•宁夏医学杂志,1998,20(增刊):1571[2]赵俊,李树人,宁文阁,等•疼痛诊断学•郑州,河
8、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6[3]杨青,刘明,刘亚菲,等.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7.5(1):4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