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胆囊息肉样病变178例临床病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胆囊息肉样病变178例临床病理分析【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85-01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lesionsofgallbladder,PLG)是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呈局限性隆起样病变的总称。近年來随着超声和CT等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不断改进,PLG的检出率也逐年增加,日益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在此,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78例PLG进行临床及病理特征观察,旨在提高对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认识。1临床病理资料1.1临床资料收集1999年10月〜2012年5月我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PLG患者178例,其中男83例,女
2、95例,男之之比为0.87:1,年龄范围为23~82岁,平均年龄为46.5±9.8岁,年龄最大为81岁,年龄最小为23岁,年龄为40〜60岁之间有114例(64.04%)。145例(81.46%)既往有右上腹间歇性疼痛、绞痛或隐痛史,其中病史最长的达11年,33例(18.54%)为体检偶然发现o108例(60.68%)合并有胆石症或胆囊炎,9例(5.06%)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所有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7例,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41例。1.2影像学诊断木组患者手术前经B超检查153例,其符合率为81.04%,经CT检查35例,其符合
3、率为54.29%,经B超和CT均检查10例,其符合率为80%。造成术前诊断不符合或漏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能与息肉体积过小或病变位于胆囊颈部瓣膜处,PLG合并多发性结石等有关。1.3病理诊断本组17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占同期胆囊切除标本的11.54%。按病理类型将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胆固醇性息肉83例(46.63%),炎性息肉26例(14o61%),增生性息肉39例(21.91%),腺瘤性息肉18例(10.11%),淋巴性息肉2例(1.12%),息肉样胆囊癌7例(3.93%),局灶性纤维增生1例(0.56%),胆囊憩室样隆起1例(0.5
4、6%),胆囊腺肌瘤样增生1例(0.56%)。72例(47.05%)非肿瘤性息肉为多发性息肉,81例(52.95%)为单发性息肉,而21例(80.77%)肿瘤性息肉为单发性息肉,5例(19.23%)为多发性息肉。按息肉大小分:直径lOrrnn非肿瘤性息肉为25例(16.35%),肿瘤性息肉为16例(61.53%)。与非肿瘤性息肉病变相比较,肿瘤性息肉体积大,多单发,肿瘤组织由大量腺体组成,密集排列,腺上皮细胞高柱状或立方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癌变倾向较大,从而发展为浸润性癌。2讨论伴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工作节奏的改变,
5、PLG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PLG发病率为1.3-6・9%[1],而国内文献报告健康成年人PLG发病率为4.5%〜8.7%[2]。当前超声和CT等影像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胆道系统疾病,尤其是最近十几年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及螺旋CT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PLG得以发现。目前,PLG的分类方法较混乱,尚未完全统一。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是依据组织学分为①胆固醇性息肉;②炎性息肉;③增生性息肉;④腺瘤性息肉;⑤淋巴性息肉;⑥息肉样胆囊癌[3]。本组资料结果显示,PLG的发病率占同期胆囊切除标本的11.54%(17
6、8/1542),其中非肿瘤性PLG为85.96%(153/178),而肿瘤性PLG为14.04%(26/178)0具体类型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占46.63%,其余依次为增生性息肉占21.91%,炎性息肉占14.61%,腺瘤性息肉10.11%,息肉样胆囊癌3.93%,淋巴性息肉占1.12%等,这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略不一致,我们推断可能与本地区农牧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医疗卫生保健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PLG又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往往病情较隐匿,不易发现,病程较长。单纯PLG大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合并胆石症、胆囊炎或急性
7、胰腺炎时可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再有年轻患者往往临床症状表现轻微或轻度的不适,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年老的患者症状会变得越来越明显。B超是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诊断PLG最主要的,最首选的方法,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早期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研究文献表明,超声对PLG诊断符合率高达90-100%[5]。同时,超声在PLG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率,也是评估胆囊恶性危险性的可靠手段之一。其次,CT检查也是PLG有效的诊断方法。它能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和胆道局部解剖关系,而口能够提高PLG的检出率。但是,CT价格较昂贵,诊断准确率略逊
8、于B超检查,且易受仪器设备的限制,基层不易推广,常作为在B超基础上的互补检查。本组资料结果表明,术前B超检查PLG的诊断符合率为81.04%,CT检查54.2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些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木相符合[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