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56861
大小:51.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3
《现行侵权行为修正之基本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现行侵权行为修正之基本问题邱聪智辅仁大学教授一、侵权行为保护范围之商榷侵权行为之保护对象,究为狭义Z权利或广泛Z私法上利益,学理上容冇争执。但大体上及于所冇私法上之利益,似为立法例上之共通倾向。惟利益之保护,究应与狭义之权利同其水准,或应有所区别,则立法例上尚有不同。英采前者之看法,则一般侵权行为之成立要件,二者并不区分,而以广泛之一•般条款概插称之;反之,则权利与利益之保护,程度尚有不同,于是一般侵权行为之概念下,仍有类型之区分。侵权行为,因保护对象——即权利或利益Z不同,而有类型Z区分,其最典型者,当推徳国民法。缘以德国民法,于一般侵权行为之
2、构想,因受保护权利之不同,区分为二大类型,其一为支配权受侵害Z救济,另一为支配权以外Z其他权利及私法上利益Z保护。前者于行为人有过失时,即予保护,是为现行徳国民法第823条第1项;后者之保护,则除过失之外,尚须其他特别要件存在,始成保护对象,并不因行为人有过失即应负责。详细言Z,即必须该等其他权利或利益,须民刑法以外,尚有保护法规特别保护者,行为人始就其过失所致Z损害负责,否则仅于行为人系出于“以故意违背善良风俗Z方法”所生之损害,始负责任;换言之,如无特别保护法规,则支配权以外权利或利益之受损害,纵加害人系出于故意,仍不负责,而必须行为人除故意
3、外,尚须其行为之方法经判断为“背于善良风俗”者,始受侵权行为法Z保护,被害人亦始冇损害赔偿请求权。此即德国民法第823条第2项及笫826条Z规定。“台湾地区民法”大体承袭徳国民法,其条文Z形式结构,为徳国民法颇为类似,故学者通说及实务见解,亦作如此解释。然则,将支配权以外之权利及其他私法上利益,限于有保护法规吋,始成为过失责任之保护对象。否则,必须行为人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Z方法,加损害于他人时,始列为侵权行为之救济对象,理论上实乏坚强理由;对国民权益之保护,亦不够周妥。加损害于他人者,仅于有过失时,始负赔偿责任,乃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之产物,在法理
4、上本乏坚强依据,且常受批评,立法上岂可再追让到连过失都不必负责。遍查诸外国立法或判例,绝大部分,均耒就二者之保护程度,加以区别,而仅以一般条款称曰:“因故意或过失,不法加损害于他人者,负赔偿责任。”既示简明,乂具概括之效。故比较上,类如徳国民法者,宁为例外Z立法。进一步分析,贝IJ“台湾地区民法”,与徳国民法仍有不同,其屮最具特色者,即:徳国民法第823条,系以支配权为保护对象;而“台湾地区民法”,则兼指一切权利,并不限于支配权。兹所谓权利,如采广义见解,则举凡私法上所保护Z利益,均包括于其屮。私法上权利Z意义,本不必限于狭义Z成文法或判例所肯定
5、Z“权利”;如基于此一观点,贝『民法”第184条后段Z规定,将失其存在意义。因此解释现行“台湾地区民法”第184条第1项所称之“权利”,似以限于“狭义”之权利,亦即通说之见解为当。个人以为,私法上利益Z保护,殊无区分为权利或利益Z必要,利益Z保护,亦不必限于有特别Z保护法规或故意背于善良风俗Z损害;换言Z,亦即因行为人有过失,即应予以救汛故类如目前通说及实务见解,対于国民权益之保护.似有不足。个人以为,比较上亦以不分权利或利益,均以过失责任主义作为归责Z最低界限,始较周妥。此一保护方式,事实上,亦为目前各国之通例;法、日、意、苏等国民法固然如此,
6、即英美法亦然。基此,个人以为,现行“民法”第184条第1项后段,反而过度限制权利之保护,诚无存在必要,理应删除,而仅保留而段;并就其中“权利”乙词,作广义解释。惟论者或将以为,于第184条就“权利”乙词,采取广义解释,学理上恐冇争论,为避免适用上Z疑义及争执,“权利”乙词,似有避免使用之必要。如是,则关于第184条第1项之文字,即有调幣之必要。兹斟酌二者立场,就其修正内容拟定如下:A案第184条第I项“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者,负损害赔偿责任。”B案笫184条第1项“因故意或过失Z行为,不法加损害于他人者,负赔偿责任。”以上二者,固皆言
7、之成理,但立法通例上,大体采B案之方式。盖以“权利”之意义,究采广狭,易启疑义。故个人以为B案似较可采。二、过失概念Z厘清现代侵权行为归责原理Z变动,似口J简单归纳称其为“归责原理Z客观化”;其表现于过失责任者,则为“过失概念”之客观化,具中心则为“客观过失”理论之建立。客观过失理论Z兴起,使过失判断Z:基础,由个人人格Z非难可能性,转为依社会秩序Z一•般客观需要而决定,虽然仍名之为过失,但因其成立与否之判断,系基于社会秩序之客观要求,并非根据原因者之个人主观能力,性质上已与原因者个人主观之意思能力或心理状态无涉,故与原本构想、性质上为“主观过失
8、”之过失概念,业已截然不同,而且己告分道扬钺。过失之概念,既已如此变动,则于论及侵权行为之构成时,即应就“主观过失”及“客观过失”,作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