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53384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3
《浅谈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提问度的把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06年历史第九届年会浅谈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提问“度”的把握南昌二十中黄燕关键词:课改历史提问把握密度难度梯度角度跨度广度内容提要:提问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设置得好,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下教师只有把握提问的“尺度”,掌握提问的技巧,充分发挥提问的功效,才能使历史教学由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的传统课堂转变为放飞学生心灵,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那么如何做到“问”出质量,“问”出水平,本文从控制提问的密度,注意提问的难度,把握提问的梯度,变换提问的角度,设计提问的跨度,处理提问的广度几方面谈一些
2、粗浅的看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提问,犹如一块磁石,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是诱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有力手段。因此,要使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该花一番苦功,去精心设计问题,适度提问。那么如何才能“问”出质量,“问”出水平?收到满意的效果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在提问的“度”上作文章,下面谈谈木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一、控制提问的密度新课改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等于把课堂变成发问的场所,进行满堂问,使学生疲于应付。提问忌滥,如果什么都
3、问,那就失去了提问的功效。教师课堂提问吋耍紧扌II教学目的和教材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简提问数量,直入重点,做到少而精,力求课堂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注意提问的难度课堂的提问不要以难倒学生为口的,也不要面而俱到,教师应注意“启而不发”,把握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那么,怎样才能“适度”呢?那就是依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量身定做”,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积极思维,能够回答上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1.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2.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
4、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3.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直接在课木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耍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多些。4.对于教学中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把它分解成一系列小的问题,使学生逐个突破难点。女II:讲述西安事变,若直接提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H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则学生回答的效果肯定不理想,对此可把问题设计成若干小问题: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其主耍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
5、发标志着什么?”;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其思维顺利地越过障碍,掌握了“抗H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包含的知识要素。三、把握提问的梯度在提问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尤其是教学的难点,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一•连串问题,使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逼近口标,从而形成一个递进性的整体,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其间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和理解的余地。例如:围绕解放战争吋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
6、实,提岀一连串问题:①“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扌舌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②“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来代替吗?”;④“为什么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样,经初步提问,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因而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四、变换提问的角度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切忌单调、老套,教师应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新颖性,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而提岀,提岀的角度不一样,效果往往
7、不一样。如问“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变换为“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观点是否正确?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后者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能激起学生的惊奇,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五、设计提问的跨度历史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耍学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耍学内容乂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知识Z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一般来说,在新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小,在复习课中设置的跨度立大。六、处理提问的广度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
8、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要使中并生特别是并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儿个优等生的权利。如“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问题主要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