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浅谈如何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ID:44553069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3

上传者:U-7604
浅谈如何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_第1页
浅谈如何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_第2页
浅谈如何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_第3页
浅谈如何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_第4页
浅谈如何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浅谈如何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邓家平(宜宾学院汉语言系江安党校指导教师:陈朝辉)内容提要:中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大家都在进行激烈探讨:课该如何上,如何把握课改,怎样才务实……大家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然生出很多想法,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极其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简单书本文本务实有度课改以來,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人家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茅:——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木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有的语文课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仍有“牵”的痕迹。有的地区学生负担仍比较重。老师普遍对考试比较担心。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习惯势力使然,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三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有人把冃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比作“似雾,似风,似雨”,可见还有不少困惑或疑虑。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一、提倡简单耍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朵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语文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这就好比新买的钢精锅,锂亮锂亮的,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 燎就变黄了。再过个把年,乂进而变成褐色。儿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学习语文就跟“熏锅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庄了》里有个寓言,讲的是“條”和“忽”要在“混沌”的头上给他凿“七窍”O他们每天在他的头上带一个“窍”。到了第七天,“七窍”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呜呼了。毫无疑问,“僮”和“忽”的用心是好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混沌”就是自然的状态,是不该有“七窍”的。硬是给他凿出“七窍”,反而害了他。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综合的,你硬是要像数理化那样,构建一个知识点、能力点的网,进行线性的训练,这不啻是在“混沌”的头上凿七窍。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忖标复杂化了。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忖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冃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Z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Z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举例來说,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悄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C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木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H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二、注重书本和文本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圣陶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或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屮,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木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一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英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來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冃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垂文本,毕竟文木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木看得太重了, 而是对文木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木,首先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如果“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杲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木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研组备课,一人备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钻研文本是口己与作者(其中述应包括编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來代劳呢?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般喜欢知识面广博的老师。老师教学就应该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你的学生知识深度、知识层面、个性喜好、思维模式等等都要考虑。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接受的程度不一样,你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你了解你的学生吗?现在大家谈预设与生成的很多。“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I韦I,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來。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所以我认为,老师吃透了文木,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进射出来的学习“场”。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來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來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怎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我觉得有两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讣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二是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人。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我们肯定地说,课程结构的设计,一定要克服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对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探究、张扬学生个性、丰富学生情感有积极意义,也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因此,优化教学流程,备好一节课就是与时俱进的新理念要求。三、倡导求实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一一真实、朴实、扎实。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耍不需耍,都耍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得很好,却偏耍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木呢? 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來,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口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口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人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已有益。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具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我们还是看看“课标”上是怎么说的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木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耍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了,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耍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这从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以及“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等栏目的设计可以看出来。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四、运用有度所谓有度,就是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 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新的不平衡。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I口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当此破I口立新Z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Z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学习文本,适当地做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木來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白展示白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这就远离了文本,拓展得有些过了头。比如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运用多媒体、表演要把握好一•个“助”字。有的老师上《蘑菇应该奖给谁》,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一一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不啻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什么是阅读能力?就是“还原”文字符号的能力。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注释[中学语文新课程表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