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感受家乡路名文化》校本课程纲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一一《感受家乡路名文化》校本课程纲要文1『匕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感受家乡路名文化》校本课程纲要廖一清(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本文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是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特点是学校在课程开发吋•更多地关注学校外部的可用资源•利用地域特色来开展校本课程•真正的实现了”人无我有”的境界.这类校木课程的开发成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岀学校充分挖掘了区域资源.让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在一起•他们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经济
2、,又是文化;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入了学校文化底蕴.关键词:课程;刚要;形态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2_0279-02为保证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局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木着”以人为本,发展教育”的原则,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南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校本课程开发方案.1.校本课程开发
3、的指导思想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牛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2•总体目标2.1培养学牛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2・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九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2_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3•开发原则3.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创造想象空间.3.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3.3灵
4、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3.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界性.3.5实效性原则:以师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效.4.课程门类和内容4.1门类:语文.4.2内容:路名是历史的符号,沉淀着儿干年的精华.南昌的路名是很有特色的,文化底蕴很深.其中之一是用历史名人来命名,反映着江西的人杰地灵,也保留着我们对先贤的敬仰•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市的路名很有特色,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历
5、史文化气息•同时,也反映了南昌的特质和细节,细细品味,咀嚼.就会逐渐品出些韵味了作为南昌的中学生应该感受自己身边的路文化,培养对家乡的责感情•具体内容如下:1)以屮国省份,省会命名的道路.这些道路一般在市屮心区,是最广为熟知的•南京路,北京路,上海路,福州路,洛阳路2)含有十大乡贤名字的路名渊明路(陶渊明,东晋诗人)孺子路f徐孺子南州高士下榻二字便是它和豫章太守在南昌创造的)永叔路欢阳修字,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子固路(曾巩字,唐宋八大家之一)象山路(陆九渊别号,南宋理注家)叠山路(谤f柿得
6、号,南宋文学家以爱国闻名)阴明路(王守仁的字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船山路(王夫之号,船山先生明清之际思想家)榕门路f是陈宏谋号清代宰相历史学家被誉为屮国十八世纪的精英意识1安石路(易名八一大道,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3)其它含有名人名字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路名子安路是王勃的字初唐四杰流传千年的滕王阁序长庚路是宋应星的字明朝科学家天工开物奉新县人(古代奉新一直是南昌府一部分并不属宜春辖)船山路是王夫子号船山先牛明清之际思想家灌婴路就是灌婴将军西汉的开国功臣刘邦的御史大夫南吕城铸建者天
7、佑路就是詹天佑紫阳大道因朱熹而得名,朱熹号紫阳先生苏圃路(i984年因路内有苏圃一宋代高士苏云卿隐居之蔬圃,命名为苏圃路.)右营街(清末是都督右营坊所在,后名为右营街.)上谕亭街(清光绪年间此处有张挂皇帝上谕的亭子,故名•)都司前街(明代此处为江西都指挥使司衙门所在,清乾隆年间称为都司前横街,1987年命名为都司前街.)校厂巷(清代为营兵校场,有演武厅,官厅等处,民国年间称为校厂,1987年命名为校厂巷.)射步亭巷(清雍正年间此地为巡抚部院的武将习武射箭之地,名射圃,圃中有一亭,故称射圃亭,清末
8、改为射步亭,(下转第282页)作者简介:廖一清(1987-)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汇,其流行过程是短暂的;这是因为它的产生与流行是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文革”期间的流行语”破四ICT,”大串联”因时代更新而退出流行语的行列.更因无人再谈说而被淘汰•被淘汰的流行语只是一个历史范畴,既不是今天的流行语.也不是今天的一般词汇,它已退出现代语言的词汇系统,只具有历史词汇的身份•并非所有的流行语最终都走向消亡.有些流行语褪去它吋尚的外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