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38741
大小:5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22
《沅江市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地改良利用管理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沅江市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地改良利用管理对策摘要:利用沅江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分析了沅江市耕地地力生产潜力,提出了如何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对搞好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搞好作物平衡施肥,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耕地地力;改良利用;合理配置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53-3沅江市位于湘北地区,洞庭湖腹地,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2°16z-112°26z北纬28〃42-29。llz之间。东西长67.67km,南北
2、宽53.45km。总人口717950人,全市土地总面积216.18万亩(144.12千hm2)o土地构成为耕地806375亩,耕地中水田448352亩,占耕地的52.2%;旱土408024亩,占耕地的47.76%,园地3.75万亩。1耕地地力建设与改良利用途径耕地是世代相传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增地减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对于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农业部颁布的
3、耕地地力等级标准划分,目前沅江市806375亩耕地可分为7级,其中一级地46339.67亩,占5.7%;二级地150719.27亩,18.7%;三级地204679.88亩,25.4%;四级地205776.23亩,25.5%;五级地139467.04亩,17.3%;六级地33047.53亩,4.1%;七级地26345.38亩,3.3%。整体而言,沅江市耕地立地条件较好,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土壤养分丰富,耕地粮食综合生产潜力较大,按正常年景耕地地力每提高一个等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kg计算,全市的耕地地力平均
4、仅提高一个等级,即蕴藏着8064万kg的粮食综合生产潜力,可满足现阶段21万多人的粮食的基本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广阔的回旋余地,在不影响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下,为优质稻、专用稻、蔬菜、芒麻等优势作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应该将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作为当前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根据目前沅江市耕地质量现状,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方面采取如下对策:1.1科学制定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
5、良利用规划根据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沅江市共有高产田197058.9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3%;有中低产田(土)609316.0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56%。中低产田(土)类型以渍涝潜育、干旱缺水、漏水漏肥和瘠薄缺素等类型为主。其中全层潜育的青泥田4671.3亩,紫烂湖田3593.3亩;地下水位较高的青紫潮泥90149.3亩,青紫潮沙泥32817.5亩,青隔紫潮泥33117.9亩,青隔红黄泥12899.5亩;缺水缺肥的红泥土178255亩,红黄泥1602.5亩;漏水漏肥的白散泥1393.8亩,沙底
6、紫潮泥4598.6亩,紫潮沙土59222亩,紫潮沙泥86592.1亩,其他中低产田100403.3亩。为此,依据这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根据不同耕地的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土壤养分状况和农田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报市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1.2因地制宜,重点抓好渍涝潜育、干旱缺水和缺素培肥型等三类中低产田的改良与利用对13.2万亩渍涝潜育型中低产田(占我市中低产田面积的28.6%),主要是结合洞庭湖综合治理,疏浚河道,降低河床,加强
7、农田排灌设施建设,通过提高排涝降潜能力,及时排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使土壤逐步脱潜。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优势作物布局规划,加强耕作制度改革,推行水旱轮作,实行平衡施肥,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逐步使之成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对18万亩干旱缺水型中低产田(土)(约占我市中低产田面积的30.0%),主要是大力推广适合我市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气候环境的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采取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节水措施,通过完善配套蓄、弓I、提水设施,提高雨水贮蓄能力,通过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实行平衡施肥,扩建“土壤水库”,提
8、高土壤吸水保水能力,通过推广湿润灌溉、秸秆(地膜)覆盖、避旱种植、生化调控等新型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用水的利用效率。1.3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技术指导与施工监理,提高投资效益近年来,沅江市积极争取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千方百计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特别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中低产田土改造资金,但部分低改工程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规划不合理,改良措施缺乏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