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的研究现状与治疗(精品)

耳鸣的研究现状与治疗(精品)

ID:44430099

大小:5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22

耳鸣的研究现状与治疗(精品)_第1页
耳鸣的研究现状与治疗(精品)_第2页
耳鸣的研究现状与治疗(精品)_第3页
耳鸣的研究现状与治疗(精品)_第4页
耳鸣的研究现状与治疗(精品)_第5页
资源描述:

《耳鸣的研究现状与治疗(精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耳鸣的研究现状与治疗作者:任大伟,杜,波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吉林长春【关键词】耳鸣;听觉;治疗耳鸣是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或头部所产生的声音感觉,即患者感到耳内或颅内有声音。耳鸣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单纯的耳部疾病以及全身多种疾病都可以引起耳鸣。耳鸣的病因多种多样,是一种长期困扰患者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人口进入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以及工业、噪声污染的增加,耳鸣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虽然治疗办法众多,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1耳鸣的流行病学以耳鸣为主诉的患者约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0%

2、〜20%,美国和欧洲有17%(15%〜20%)的人体验过5min以上的耳鸣,其中7%(5%〜10%)的耳鸣患者经常就诊,3.5%(2%〜5%)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0・8%(0.5%〜1%)因耳鸣而犹如残疾,65岁以上患有过耳鸣者占33%[2]O2003年朱勇等对陕北地区12个县市的28000人进行耳鸣流行病学调查,耳鸣患病率高达7.8%,严重耳鸣者达1.6%,且多数患者病程较长[3]。耳鸣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增加趋势。2005年徐霞[4]等对江苏省老年人进行耳鸣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中60岁

3、及60岁以上的老人,耳鸣患病率为29.6%,全国标准化患病率29.7%,江苏省标准化患病率29.8%。2耳鸣的形成机制耳鸣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Jastrebof[5]提出的耳鸣的神经心理模式,为理解耳鸣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Jastrebof[6]的耳鸣神经心理模式图解见图1,在这个模式中,听觉系统中异常的神经活动一旦被皮层下中枢感知,皮层下听觉结构可以察觉异常信号并对其进行初级处理,其过程类似于察觉和处理正常听觉信号。皮层下结构将异常信号的处理结果向听觉皮层和大脑边缘系统输出,引起对耳鸣的丄观感知和负面

4、情绪反应。人脑皮层进一步加强了对耳鸣的关注,随时捕捉注意耳鸣的相关变化,耳鸣的感受也会刺激植物神经系统产生紧张、烦躁、失眠和害怕的情绪,而不良情绪状态又会再次诱发对于耳鸣的感知,造成耳鸣和不良情绪间的恶性循环。同时大脑边缘系统是控制行为与决定情绪表达的主要部位,耳鸣引起的主观感觉人多数情况下有别于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声音,而•且多数患者对耳鸣的出现不理解,存在疑虑或恐惧等反应。因此,与耳鸣有关的神经活动输入在边缘系统引起的反应一般是不良或不适反应,其输岀倾向于引起应激反应,即紧张、失眠、焦虑等[7]。边缘系统的激活同时启动了记忆过程,耳

5、鸣被中枢系统存储成为恼人的信号,当外周的病变去除后,中枢系统仍然存在耳鸣的感觉,这也是耳鸣的高敏学说。3耳鸣的分类耳鸣是累及听觉系统的多种疾病的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机制不清,病因不清,分类比较困难,介绍三种对诊断和治疗有帮助的分类原则。3.1按病程分类:耳鸣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耳鸣:在3个月之内发生的耳鸣为急性,病程在4个月〜1年的为亚急性,病程大于1年的为慢性,不同病程耳鸣的治疗原则不同。3.2按症状分类:分为代偿性耳鸣和失代偿性耳呜。代偿性耳鸣:耳鸣较轻,或耳鸣很重但患者能够耐受,不用进行特殊治疗。失代偿性耳鸣:耳鸣较重,患

6、者无法忍受,引起注意力以及睡眠障碍,伴有烦躁、抑郁、焦虑等症状,并影响工作以及社交活动。要积极治疗耳鸣,降低耳鸣的响度。3.3按耳鸣性质分类:分为主观性耳鸣与客观性耳鸣。主观性耳鸣是因为听觉刺激的缺失造成的声音假知觉。客观性耳鸣是指感觉到的声音是由身体产生并通过骨导或中耳腔传递到耳蜗。大多数患者为主观性耳鸣。4耳鸣的诊断听觉传导通路的任何病变都会引起耳鸣[8],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听力学测试结杲及客观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定因、定位、定性和定量诊断。4」定因明确耳鸣的病因或诱发因素,这对于耳鸣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

7、意义。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和进行相应的耳鼻咽喉科检查,来推断耳鸣的病因或找出诱发因索,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噪咅接触史,是否应用过耳毒性药物,是否有过颅脑外伤以及全身系统疾病,如高血压、颈椎病、老年性耳聋、糖尿病等。4.2定位:冃前尚没有确定耳鸣病变部位的精确的测试方法,通常用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耳鸣耳聋的病变部位。耳鸣的影像学检查除了可直接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和性质外,还可利用代谢、示踪等功能性方法间接提示神经系统的病变[9]。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8、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磁丿〔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