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德育的生本化回归

浅谈积极德育的生本化回归

ID:44410315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积极德育的生本化回归_第1页
浅谈积极德育的生本化回归_第2页
浅谈积极德育的生本化回归_第3页
浅谈积极德育的生本化回归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积极德育的生本化回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积极德育的生本化回归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本文从学生的生命发展出发,通过讲解积极德育与传统德育之间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度不同,进而阐释两种德育理念的根本区别所在。关键词:积极德育;以生为本;传统德育;生本化一直以来,在学校的教育中,德育始终备受关注。然而,从学校德育的现状來看,当前的德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惑。我们常说,“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然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是将德育的主体“人”当成了一种“工具”来训导和约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到了传统德育方式的影响。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焼不发。举一

2、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德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只冇学生迫切需要在道德方面得到发展,以水到渠成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孔子的这一论断遵循了人的自然牛长规律,对德育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但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孔子的德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这样的思想来开展德育工作,通常会使我们陷入被动的局曲,这也正是当前学校德育所遇到的瓶颈。一、传统德育中的生本化缺失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中,通常把学生当成一种物化的工具,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从问题本身出发,采用疏、堵的方式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约束与管制,进而防止问题的反

3、复出现。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方式达成的效果是有限的,在每隔一段时间之后所遇到的问题乂会反复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发生,从而困扰着德育工作者。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德育观念中并没有真止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并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积极的德育应该将学生作为德育的中心,而德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通过实践活动来开展与实施德育,让学生的德行在活动中逐渐趋向于成熟,逐步走向完善,促进学生的全血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二、积极德育中的生本化回归针对传统德育观屮出现的问题,产生了与之相

4、对的积极德育观。积极德育观认为,学校德育应更多体现出主动地干预,在学牛还没有道德发展需求的时候便对其实施德育的引导,通过“挖水渠”的办法来进行道德教育。学生道德的形成往往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一种道德形成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一定的道德缺憾。积极德育并非肖前时代的产物,墨子便是我国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扣则鸣,不扣亦鸣”的德育观。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并不能坐等问题的发生,更需要对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进行引导。墨子认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提前引导,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道德发展的空间,只有在强化与引导

5、屮,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积极德育的观点无疑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进行衡量与规划,在充分考虑学牛发展需要的同时,为他们规划道德成长的轨迹,其中,学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让德育回归“生木”。三、积极德育观中的以生为本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教育者可以在纸上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正因如此,积极德育倡导无论在学生需要或不需要时都应进行必要的引导与规范。世界上本无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以独特的个体牛命而存在。教育者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与价值,要尊重学牛的牛命本真,充分尊重学生,围绕学生的生命成长进行指引。同时,更需要让德育回

6、归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受到教育。积极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需要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积极德育的过程中,所选取的素材、为学生营造的环境、开展的德育活动都耍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生活的指导,提高生活的质量,关注牛命的成长,让他们在一种道德生活中nrj接受德育的熏陶与感染,进而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满,更加美好。积极德育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体的德育,通过激扬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成长。其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关注,对生活的关注,对生长的关注,在不断地关照、尊重、宽容与锤炼下让他们的品性得到发展。所以说,积极德育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德育

7、,是一种回归现实的德育,其中并不是教育者单方努力的成果,更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置学生于积极的家庭文化之中,融学生于健康的成长氛围之下,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携手,聆听生命之花绽放之音,让生命之树茁壮成长。参考文献:[1]刘惊铎,姚亚萍,王筱竹•深度融合:德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形态[J]・中小学德育,2015(1).[2]刘慧著•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2005.[3]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4]周晓宜•积极德育理论的四维度分析及其启示[J]・北京青隹政治学院学报,20

8、13(2)・作者简介:农春寿,男(1967—),云南文山人,现就职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底坏乡中心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德育、思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