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09877
大小:2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高血压病人的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血压病人的护理摘要: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最主要的危险病因,它会引起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其它一些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但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高血压不仅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还能够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减缓了病人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因此在高血压患者治疗和护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所以对于护理工作人员来说,対病人及时有效的护理,病人的饮食生活的有效调理,都对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预防和控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高血压
2、;护理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92-01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最主要的危险病因,它会引起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其它一些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出现了多元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不规律,各种高血压患病率正在不断的提高。由于目前医疗水平的限制,使得目前国内外对高血压的治疗还没有一个彻底根治的办法,但是研究表明,通过平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和合理的饮食生活调理,就能够对高血压进行一个有
3、效的预防和控制。1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研究人员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ldO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同时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由目前的研究和医疗现状表明,高血压患病率是根据年龄的增长来增长的,而且临床资料表明,更年期前的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之后,患病率就明显高于男性了,而一且,根据资料表明,地理位置的因素也有可能是造成高血压病的原因,以及个人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等,都冇
4、可能是造成高血压病的原因。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日的是最犬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i™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因此,我们在确定该病患是否属于高血压病患时,主耍是对病患的血压和心率进行测量,如果高于某个标准范围值,则需要测定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其次再测量体重指数、腰围以及臀围;同时,还需要观察患者有没有库欣面容、
5、神经纤维瘤或下肢水肿等症状、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等有无杂音;并対病患进行一个全面的心肺检查,最终根据病患的临床表现来确诊病情。2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山于目前医疗水平的有限,他们的目的就不是彻底根治高血压,而是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对高血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通过有效的控制高血压,从而预防高血压急症、亚急症等重症高血压的发生,主要的降压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降患者的血压降低到标准的水平以下;根据病患的病情在短时间或长时间内把血压逐渐降低到目标水平,同时根据病患的年龄和病情调整降压
6、速度;第二,对于一些高危、跟高危或3级高危的病患,应该立即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对确诊的2级高血压患者,应该考虑药物治疗,对于1级患者,可以在生活饮食方面进行调理后,如血压不见降低再进行药物治疗;第三,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遵循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从小剂量的药物开始使用,并逐步增加剂量,同时要尽量应用长效制剂,以便冇效控制夜间血压,从而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分发生,同时对于2级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就需要联合治疗,从而达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效果。目前,常用降压线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ACEI)、
7、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b受体阻滞剂五类。此外,a-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冇时亦可应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钙通道阻滞剂、ACET.ARB.利尿剂和b受体阻滞剂及其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降压治疗的初始用药或长期维持用药。其中有以下几种临床上常用的非二氢毗碇类钙拮抗剂主要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两种药物,也可用于降压治疗,常见副作用包括抑制心脏收缩功能和传导功能,冇时也会出现牙龈增生。2-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禁止使用。因此,在使用非二氢毗噪类CCB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应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在
8、用药2-6周内复查。3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我们首先应该要注重对病患的心理护理,一方面要加强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从而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病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H前,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疾病谱的改变,人们的就医观念及需求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仅仅要求得到疾病的治疗,更希望得到相关的保健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